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金秋再度吹响。
11月14日下午,全市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印发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广泛征求意见。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航的关键时期,烟台锚定“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建设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城市体系优化、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有机更新、品质提升、文脉赓续与智慧治理,明确到2030年实现城市格局优化、动能增强、绿色转型、韧性提升、环境改善、文化彰显、治理精细的发展愿景,走出一条具有烟台特色的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
既有明晰的条目,又有精确的数字,更有看得见、可感知的项目,打造城市“2.0”,烟台,很认真,很拼。
![]()
7项重点任务
逐一“划重点”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9月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做好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七篇大文章”,为未来城市发展擘画美好蓝图。10月,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并审议通过《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明确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央、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持续释放出盘活利用好闲置存量资源的信号。《实施意见》7项重点“任务”逐一“划重点”——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整体布局,加强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转型,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居住品质,推动文脉赓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样的城市空间,注定要催生不一样的城市价值,孵化不一样的城市生态。《2024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去年末,烟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11%,比上年末提高0.8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7%)和全省(66.48%)水平。存量“家底”,相当殷实。
存量如何“寸土生寸金”?烟台以“项目导向、精准保障”为原则,更加注重保障效率,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重大项目应保尽保。更加注重存量盘活,按“存量优先利用、增量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优先盘活利用存量用地。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供地方式改革,全面摸排重点产业链、“好房子”用地需求,实现土地优储精供、高效利用。
莱山区东方威思顿南侧地块,此前曾“沉睡”着5宗低效用地,或长期闲置,或低价租赁,利用率低下。结合企业意愿、招商引资需要、土地权利人诉求等,莱山区推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低效用地盘活机制,依托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单一主体连片归宗”改造模式推动项目落地。
截至11月中旬,地块内企业已全部完成腾退,为数智产业园建设腾出核心空间。项目建成后,土地投资强度预计从每亩200万元增至800万元,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税收超过3亿元。
为让更多低效片区“腾笼换鸟”,烟台聚力规划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41项专项规划编制。创新规划公众参与模式,增加规划透明度,提升规划管理服务效能。突出山海城市特色,围绕打造“山海公园城市”,深入挖掘山海本底、历史脉络,将城市特质融入到大南山、滨海一线等项目。加快城市更新行动,完善规划管控、土地供应、不动产登记等全链条政策机制。加强城市更新规划与各区控规的有机衔接,引导单元社区、老旧街区等有序更新,加快打造城市更新改造示范样板,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品质提升。
补齐“历史欠账”
城市持续“上新”
城市存量资源“再出发”,怎么走?往哪走?
这个秋天,以粉黛乱子草再次“出圈”的凤凰湖公园,便是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的生动注脚。此前,这里是遍布着私搭乱建、废品回收站、小餐馆和汽修厂的“撂荒地”,通过创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打破传统单一功能开发的“死框框”,公园绿地、文化配套、停车设施、交通规划等多种土地用途有机融合,此前乏人问津的城市边角,就此变身为全市首个全龄乐活体育综合体。今年5月,来自全球的435名选手齐聚凤凰湖,在2025青少年泵道世锦赛中国区预选赛驰骋争锋,“赛事+文旅+城市更新”的融合发展模式下,沉睡资源就此涅槃重生。
“老家底”盘出新动能,烟台底气很足。
仅以芝罘区为例,作为城市更新“主战场”,2021年以来,芝罘区一体攻坚老旧片区、老旧厂区、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四大领域”,有效补齐老城区“历史欠账”——
夹河·幸福新城片区,完成投资253亿元,腾出成方连片开发空间1.7万亩;海上世界片区完成投资83亿元,一二突堤已征迁2.6平方公里;火车站片区规划建设200米烟台中心和170米经伦大厦,年底前进场施工;环海路西片区引入央企中建海峡作为城市合伙人,完成投资14.9亿元,完成征迁20万平方米;上尧—粮校片区正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计划明年5月份开工建设;烟台啤酒醴泉文化艺术区项目与南山公园一起更新改造,已开工建设;爱设计文创园2024年开街运营,已签约落户企业62家;备受关注的崆峒胜境,计划明年7月份全域开放,在前期已投入10亿元完成旧村整体外迁基础上,正与海南蜈支洲集团洽谈成立海岛旅游联盟,叫响“冬游三亚、夏爽烟台,南蜈支洲、北崆峒岛”文旅IP。
为让更多沉淀在时光中的城市角落“活”起来,烟台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8项工作,激活城市生长之力。
结合老街区改造、老港区转型、老工业区升级,统筹推进总投资2000亿元的7个片区、600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未来产业和服务业,推动形成万亿城市“人产城”深度融合、精明增长的发展生态。
加大疏堵保畅力度,建成“一轴一横三纵”206公里快速路网体系,实施观海路、机场路等主线连续流改造,聚焦夹河、市域铁路等关键截面打通70条跨区路、堵点路、断头路;更新改造300公里以上老旧管网,建成10年以上道路应修尽修,按需建设60公里以上经济型管廊;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达标面积达到80%以上。
建强“城市大脑”,搭建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管服”、数字住建3大平台,实施城市生命线、智能交通感知、智慧停车充电、数字住区、智能建造等5大工程,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公共服务“一网通办”,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便捷。
推动8个历史文化街区及155栋历史建筑有机更新,推进35个老旧厂区园区“工改文”“工改商”“工改工”“工改博”,赓续弘扬“品重烟台”城市文脉。
近者悦远者来,城市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新一轮城市更新赛道上,烟台如何有温度、可持续?
位于德润路、红旗西路交界,地利得天独厚,却因各种原因停滞10年之久,迟迟未能建成的玺山花园,曾是芝罘区孙家、芝水村民的一块心病。
着眼破题“上楼难”,烟台创新将旧改模式从“村级主导”转变为“政府指导”,打破芝水和孙家村居界限,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连片开发,筹措资金4.6亿元,完成8.8万平方米957套安置房建设,去年9月实现第一套分房,更成为全市首个参照高品质住宅标准建设风雨连廊和架空层的小区。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即将到来的“十五五”,烟台人居空间将更加“近者悦、远者来”——谋划布局300个以上高品质住宅项目,打造“好房子·烟台造”品牌。推动住房保障全面覆盖新市民、新青年和各类人才等不同群体,加快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一套房”梯次住房保障体系。
老房子“上新”,同样时间表明确——高质量完成3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6万户非直供电改造、98个配套不完善小区集中整治,更新加装2800部住宅电梯,稳妥推进48个条件成熟的城中村改造。
物业服务送上门、下楼健步赏花也将是日常——实施体育公园改造等40个重大公共服务项目;高质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配齐“一老一小”等15项嵌入式服务设施,全域化打造“5分钟”和“15分钟”生活圈。高品质建设大南山城市中央山体公园和滨海一线文旅设施,贯通200公里绿廊步道,利用边角地带建设100个以上社区花园和活动场地。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背后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城市建设”向“城市更新”转变,“投资于物”向“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转变。
今年,烟台已为185个城市更新项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245亿元。“十五五”将加力政策争取,推动149个地下管网、137个老旧小区改造、96个老旧街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安全韧性的城市生态。教育领域实施总投资130亿元的工商学院龙口校区等18个项目,医疗卫生领域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毓璜顶医院医疗升级改造等12个项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烟台2.0”的答卷。
记者 杨健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