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现在能把潮汕话翻成普通话,也能把普通话翻成潮汕话了。
![]()
我亲自试了几句,先说结论:短句子识别率不错,复杂的就差点味道。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做了测试,短句的翻译准确率超过八成;像顺口溜、绕口令这种复杂点的,识别率能到七成左右。记者也动手试了一遍,感觉差不多:一句“早安”“你吃了吗”这种,翻得挺准;要是把乡音、俚语、甚至某个村里的说法丢进去,机器就常常抓不住原话的“味道”。
这事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微信早就能做粤语的语音转文字,技术上已经有基础,把潮汕话加进去,更多像是在把覆盖面往外铺。现在潮汕话被当作新增方言上线,语音识别和翻译两个环节都还在打磨,所以现在的体验是一半成熟、一半试水。
![]()
想试的人门槛不高。iPhone、安卓用户只要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当前标注是8.0.65),就能玩。操作也很直白:聊天界面长按那条语音消息,点“翻译”;或者到设置里把“自动翻译聊天中收到的消息”开了,这样别人发方言语音,你看到的是普通话文本,不用每次手动点。实操感受是,短句即时翻得比较顺,但一旦语速快、夹杂俚语或方言特有的发音,识别会断句、错词,或者直接卡住。
技术上,模型现在对地方口音的容错变强了,但短板也很明显。第一,许多地道潮汕词的训练样本少,所以系统往往把音节对到相近的普通话词,结果意思变了;第二,长句子或语法结构和普通话不一致的表达,会导致语义偏移;第三,若多人交替说话、语速忽快忽慢,系统常把几个人的话混成一句,阅读体验就糟心。可以把这些问题想成桥面上的坑,桥是架起来了,但还得继续修路面。
用户哪儿最期待?不少人希望微信把更多方言纳进来,比如客家话、闽南话那类,尤其是为了让偏远地区或上了年纪的长辈更顺手上网。有网友建议搞地区方言包、方言词典之类的补丁包,遇到特别地方性的词汇先去词库兜一圈再翻译,这样出错的概率会低点。产品方可能的下一步路就是扩大语料来源,采集更多地域样本,把生僻词和俗语的识别率提高。
作为普通用户,怎么把体验往好处引导?几条小技巧:一句话别说太长,分几句发;碰到俚语或家乡特有的说法,换成通俗点的表达再发一遍;如果系统没识别好,多重述几句,或者补上文字说明。把期待放低一点,别指望它像老乡那样全懂每个俚语,但短句问候、简单信息的互换,这玩意儿确实省了很多事。
记者试用时还发现一个细节:系统会倾向把潮汕音节映射到普通话里发音接近的字词,能对应上的就没问题;对那种只有地方才有的词,很多时候会意译或者留空白。换句话说,模型的训练语料对翻译质量影响很大,数据越丰富,翻译就越顺。现在的体验感觉像局部对了、整体还在调校。
这波上线的社会意义也好理解。方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它接进主流的聊天工具里,不只是技术展示,更是一种连接代际、缩短沟通距离的尝试。对很多家里老人只会说本地方言的家庭来说,能把语音立刻做成普通话文本,信息传达就省心多了。
当然,路还长。口音千差万别,乡里乡亲说法形形色色,模型要稳住,需要更多的采样和打磨。产品团队也会一步步补充词库、优化断句和语义还原,终有一天机器能听懂更多地方话的“乡音”。想体验的朋友先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去试试,实测中遇到听不懂的时候,多试几句简单的重述,成功率会高一些。很多人还在呼唤把客家话等纳入名单,期待中,等待中。来源:南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