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靠它养生三年,有人觉得它离谱到不行——咖啡灌肠到底怎么就火了?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差点没反应过来。
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养生秘诀"有点绝:自己在家用咖啡、益生菌粉和温水配出一套灌肠方案,坚持三年,全家都成了"忠实用户",还扬言治疗感冒发烧都不用吃药。 视频一发,不少人好奇,也不少人质疑。
极目新闻记者跟进采访了这位王女士,她倒是毫不隐瞒,把整套流程讲得可详细了:600毫升温水,水温得控制在42摄氏度(这个细节有点讲究),加入什么"低温咖啡益生菌粉固体饮料"和"德菊葛根菌粉固体饮料",搅匀了倒进专用挂桶,通过导管慢慢滴入,整个过程15分钟。听起来就像在做某种"家庭医疗项目"。
而且这用量还挺随意的——小孩刚开始200毫升,便秘严重的人能灌到1000、1200毫升,"具体看个人承受能力"。 这话听着就让人有点发怵。
最扎眼的地方来了。
王女士说这东西适用人群特别广:"小孩6、7岁就能用,孕妇也能用,对大人和宝宝都没伤害。"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可真敢说啊。
孕妇灌肠?6岁小孩也要来一套?这些说法连最基础的医学常识都没有。等等,她还说全家三年没吃过一颗药,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全靠灌肠。坦白讲,要真是这样,这已经不是"养生"了,这是在挑战现代医学了。
但王女士显然很坚定。她还详细介绍了产品定价——6个月疗程2000块,灌肠器具另算,挂桶20块,一次性接头0.5块一个。然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堆使用视频和照片,吸引了不少关注。
有人好奇想买,有人留言质疑,还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伤身体。正常反应。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了。
记者想搞清楚,就去联系了生产这款产品的公司。问题很直接:这产品真的有"清肠排毒、治疗疾病"的功效吗?有生产资质吗?有检测报告吗?
你猜公司怎么回答?
接电话的负责人听完问题,来了一句:"没有功效。"然后就挂了。
等等——没有功效?
这就尴尬了。王女士三年如一日地在社交平台推崇这东西,全家老小都在用,说得跟灵丹妙药似的。结果生产公司反过来说"没有功效"。这是什么逻辑?是王女士自己脑补出来的效果,还是公司其实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一边是推广者的深信不疑,一边是生产方的"没有功效"。这两句话碰在一块,画面就变得有点讽刺了。
网友们也炸了。评论区一片"连公司自己都承认没有功效,这不是明摆着忽悠人吗?"的声音。有人开始往深想——那王女士为啥会这么坚定?是真的被洗脑了,还是另有目的?
记者没放弃,又往下扒了。
发现这家公司今年跟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教授工作站",说是为了推动"低温咖啡的产学研合作"。听起来很高端是吧?还有,公司2025年启动了三甲医院临床合作项目,要建立什么"咖啡灌肠疗法的临床循证体系"。
![]()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记者检索了一圈,压根找不到任何关于"咖啡灌肠"可供人体正常使用的科学研究数据、权威机构认证,也没有明确的临床效果报告。 也就是说,这些"学术合作"听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支撑。
网友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合作,其实就是企业为了造势、吸引消费者的营销手段。 套个大学的名号,加个医院的招牌,就能让产品显得"有来头",消费者就容易被忽悠。
这套路其实不陌生。不少保健品、养生产品都玩过这一手——借用学术光环来增强可信度。但问题是,这当中没有真实的科学依据。
咱们再回头看看王女士推荐的这套方案,涉及到一些特别敏感的人群——儿童和孕妇。
这就不仅仅是"可能被忽悠"的问题了,这涉及到安全隐患。小孩的肠道很脆弱,大量灌肠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甚至肠道伤害。孕妇更不用说,腹腔压力变化本身就可能影响胎儿,灌肠刺激可能引发宫缩,这是有风险的。
可王女士照样推荐,公司照样卖。这边一个"没有功效"的企业,那边一个"全家使用"的用户,中间的这些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最易受伤害的群体,谁来保护?
市场监管这块,似乎有点力不从心。这类产品多数打的是"固体饮料"或"食品"的幌子,不是药品,也不是医疗器械,监管门槛反而低了。消费者在家自行操作,更是监管的"盲区"。企业缺乏诚信,但因为法律定位的模糊,反而难以有效制止。
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套方案?
一是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大多数人不懂肠道生理,不知道乱来灌肠的危害。
二是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王女士在平台上分享视频和"成果",看起来真实可信,容易引发代入感。网络上的集体效应会让一件事显得"更真实"。
三是价格相对"亲民"。6个月2000块,平摊下来也不算太贵,让人觉得"试试看也不亏"。
四是人们对现有医疗体系的某种不满或不信任。如果一个人对吃药有心理障碍,或者对医院有顾虑,这种号称"不用吃药"、"自己在家就能做"的方案就特别有吸引力。
但这些理由都不足以成为推广虚假宣传、可能伤害消费者身体的借口。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产品没有功效,为什么还要生产?是为了割韭菜,还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王女士为啥能这么坚定地推荐一个"没有功效"的东西?是被洗脑了,还是从中获利了?
那些看到视频、想要购买的消费者,有没有想过去查证一下?还是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有点懒得分辨真假了?
监管部门对这类打擦边球的"保健品""养生方案",是不是该动手了?
这不是什么小问题。这涉及到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更涉及到公众健康。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缺乏安全认证的方案,如果被大规模推崇,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咱们需要的是——规范的市场、诚信的企业、有知识的消费者,还有有力的监管。这四样缺一样,这种乱象就继续存在。
你怎么看这事儿?是觉得王女士被彻底忽悠了,还是觉得事情更复杂?评论区聊聊啊,这种话题我觉得值得大家一块儿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