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
清晨九点,当煎饼果子的香气飘满天津街头,天津图书馆五楼的古籍修复室的灯光早已亮起,这里的修复师们正以“像素级”的精度,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极限拉扯”。
![]()
“ICU”里的慢时光
推开修复室的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一本明代的《资治通鉴》静静躺在工作台上,虫蛀的痕迹像是时光留下的“老年斑”,脆化的纸页仿佛一碰就会“掉渣”,酸化的字迹正在慢慢褪色……这些古籍界的“老前辈”,正在等待着一场精密的“全身体检”。修复师们像老中医般“望闻问切”,从纸张材质到破损成因,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在这里,没有“乐和乐和得了”,只有“差一点都不行”。
![]()
![]()
修复界的“极限挑战”
当津门茶馆飘出欢声笑语时,修复室内的“较劲”正在静默上演:
揭页要比呼吸更轻柔,每一个动作都需屏息凝神;
选纸如择偶,上百种补纸中必须找到天作之合;
修补似微雕,竹纸纤维要顺着古籍“血脉”精准对接;
糨糊浓稠讲究分寸,多一分则滞,少一分则疏。
在这里,技法只是入门,心性的磨练才是真功夫。即便是最资深的修复师,一天也只能修复寥寥数页。古籍就在这般如履薄冰的呵护中,重获新生。
![]()
![]()
在纸页间穿越时空
书很单纯,每一本书的状态都是其过往经历的一种投射——每本古籍都像是“时光盲盒”:虫洞可能是战乱时期的“伤疤”,水渍或许记录着某个雨季的往事,就连书页间的蜡痕,都可能凝固着百年前某个深夜的烛光。
修复师们就像“时光侦探”,在蛛丝马迹中还原历史真相。他们用匠心做“时光机”,把濒临消失的历史,一页页“传送”到未来。
![]()
![]()
![]()
![]()
![]()
“时间的守护者
在古籍修复圈,万群老师是公认的“大神级”人物。她编写的《古籍修复知识词典》收录了3606个词条,被年轻修复师们奉为“行业圣经”。而她的师傅常叮嘱她的那句“别光看背面,也看看书的正面”,看似朴实,却藏着深刻的智慧——既要埋头修书,也要抬头看路;既要精进技艺,更要读懂生活。
夜幕降临,修复室的灯还亮着。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古籍在案头轻轻吐息。这些跨越数百年的典籍,在修复师手中重获新生。当天津的夜晚充满欢声笑语时,图书馆里的守护者们正用最“较劲”的坚守,书写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用耐心对抗时间,用匠心守护记忆。
![]()
![]()
津味哲学:张弛之间见真章
也许,这就是天津独特的城市哲学——既能端着煎饼果子在街头谈笑风生,也能静坐案前与百年古籍深情对话。在这份看似矛盾的和谐中,藏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样。
在这座懂得“张弛之道”的城市里,“松弛”不是懈怠,而是从容的心态;“较劲”不是固执,而是对价值的坚守。当修复师关掉工作灯,那些被赋予新生的古籍正在黑暗里静静呼吸,等待在某个清晨,与求知者开启新的对话。这份穿越时空的守望,恰如海河之水,默默流淌,生生不息。
来源:津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