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1期内容
![]()
治理欠薪,事关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半月谈记者近期在江苏采访发现,当地持续加大欠薪治理力度,重拳整治老板“躲猫猫”、企业“换马甲”、公司“装鸵鸟”等顽固型欠薪行为,但“追讨难”问题仍不容忽视。
“这些钱越往后追回的希望越渺茫”
2024年,江苏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察用人单位8.34万户,为15.39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9.81亿元,今年以来先后公布了三批企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半月谈记者梳理和采访相关欠薪案例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和个人拖欠劳动报酬,甚至恶意欠薪、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顽固情况仍然存在。
——老板“躲猫猫”,拖延塞责。一些公司应对讨薪使出“拖”字诀,对调查不理会不配合。一家建筑公司在江苏泰兴承揽项目时,拖欠86名劳动者2025年1至3月工资总计34.41万元。今年7月,当地人社部门将企业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后,法定代表人李某、实际负责人王某仍然避而不见,涉嫌逃匿。人社部门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企业“换马甲”,不认旧账。一些企业以关闭公司、强制转移劳动关系等方式欠薪。今年8月,苏中地区某商住一体楼盘更换物业公司,并要求原有的物业员工与新的物业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原物业公司仍拖欠21名员工5个月工资,合计达30多万元。
“两家物业公司其实是同一个老板,承担物业工作的员工也没变,但新物业公司表示拖欠工资跟他们没关系。”被欠薪员工吴女士说,工友们已求助相关部门讨薪,但公司只愿先行支付两个月欠薪。
——公司“装鸵鸟”,对抗执法。2024年,江苏某船舶工程公司在工程基本结束且收到工程款600余万元的情况下,拖欠94名农民工工资共计89万余元。在历时半年多的追讨中,公司实际负责人严某拒不配合,直至当地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严某,公司仍未支付被拖欠工资。
苏南某市公安部门治安支队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当地对立案侦办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实行快侦、快捕、快诉,但由于企业提前转移财产、资不抵债等情况,仍有近20%的拖欠工资款未能清偿,“这些钱越往后追回的希望越渺茫”。
收不回账款,发不出薪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随着治理欠薪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绝大部分劳动者能够顺利拿到劳动报酬,但顽固型欠薪追讨难度仍然较大。
一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与欠薪问题交织,增加追讨难度。近年来一些行业和用工单位的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欠薪现象短期内呈现抬头趋势。多地人社部门反映,一些企业账款被拖欠,缺乏资金周转,清欠难度大。
2025年4月,江苏一家制衣厂拖欠44名职工的工资90余万元,被当地人社部门立案调查,但该工厂近年来经营不善,已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被欠薪工人李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案件将进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阶段,“工资已经欠了10多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补回来”。
二是用工制度执行不规范导致劳动关系认定困难。2024年,江苏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为1.84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在代理欠薪案件时,常遇到无劳动合同、没有考勤记录、工资核算缺乏依据等情况,导致劳动关系认定困难。”江苏苏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刘继祥分析,有的用工单位或个人逃避监管,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用工合同或与劳动者签订“阴阳合同”、编造虚假姓名和地址,对相关部门送达责令支付文书、认定雇佣关系与欠薪数额造成影响。
三是工程建设领域“三包一挂”现象仍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是欠薪问题的高发领域,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现象滋生欠薪隐患。2025年初,江苏有123家企业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被住建部门列入通报名单。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常见的欠薪情况是总承包人已足额支付分包人工程款,但分包人并未足额向工人发放工资,以至于总承包人被起诉。
![]()
为劳动者撑起“安薪伞”
采访中,多位基层劳动监察工作人员感叹欠薪治理的“二八法则”:占比约80%的一般欠薪案件只需要两成的精力就能处理,而另外约20%的顽固欠薪案件,费尽剩余精力依然难以解决。
基层干部和业内专家呼吁,加强欠薪治理顶层设计,以更大力度、更优举措提升纠纷处置效能和欠薪治理实效,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一方面,依托技术赋能打造“数字治欠”新模式,加强源头治理和动态监管。比如,在工程建设领域,专家建议,相关部门紧盯欠薪多发领域,进一步细化工程建设领域分包准入门槛、明确总分包单位责任,依托严格资质审核制度推行合格分包单位“白名单”,织牢织密风险防控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认为,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AI技术”构建和完善劳动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实现投诉举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等核心功能的智慧监管。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打好依法治理欠薪“组合拳”。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欠薪失信行为信用管理等制度,成为全国首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地方性法规,形成良好示范。苏州劳动法庭智库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李雄建议,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劳动法律监督专项立法,在劳动法律监督的机制建设、协作方式、监督范围等方面实现突破,不断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刘继祥等律师建议,政法机关进一步加大民事支持起诉办案力度,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协助收集证据、提出支持起诉意见等方式助力劳动者权益保护,进一步提升欠薪案件结案率,切实服务高质量发展。
半月谈记者:凌军辉 柯高阳
原标题《“躲猫猫”“换马甲”“装鸵鸟” 治理顽固型欠薪》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