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归乡偶书
老屋苔深旧巷斜,邻童笑问客谁家。
无言惟指门前柳,去日才栽今已遮。
"老屋苔深旧巷斜,邻童笑问客谁家。"当诗人踏入故土的刹那,青苔已悄然爬满记忆中的老屋,曾经笔直的小巷如今在岁月里微微倾斜。更令人心颤的是,那些天真无邪的邻家孩童,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客人"——他们不认识这位归人,正如归人几乎认不出这片土地。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经典场景在此重现,却因"老屋""旧巷"的具体意象而更显真切。时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错位:对于孩童而言,归人是陌生的访客;而对于归人来说,孩童则是时光派来的使者,提醒着他岁月流逝的残酷事实。
![]()
"无言惟指门前柳,去日才栽今已遮。"在这令人怅惘的沉默中,诗人指向了那棵门前柳树——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密码。柳树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在此被赋予了更为个人化的意义。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诗人自身生命历程的参照物。"去日才栽今已遮"七个字道尽了沧桑:当年亲手栽下的幼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浓密的树荫遮蔽了当年的视线。这棵柳树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从青年到暮年的完整人生轨迹。
这首七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极简的意象组合,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与遗忘、变化与永恒的深刻命题。老屋、旧巷、苔痕、垂柳,这些看似平常的乡村风物,因承载了诗人的个人记忆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言"二字——在面对孩童天真的询问时,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指向柳树的简单手势。这种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它包含了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物是人非的感伤,以及对乡愁这一永恒情感的复杂体味。
![]()
七绝.江畔独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诗的开篇便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午后的江畔图景。天空中云朵稀疏,微风轻拂,正值一天中阳光最为温和的时辰。诗人漫步于江畔,时而靠近绽放的花朵,时而依偎垂拂的柳枝,悠然自得地穿行于江水之前。这两句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以极其简练的笔法捕捉了自然最本真的美。"云淡风轻"不仅是对天气的客观描述,更隐喻着诗人此刻平和的心境;"傍花随柳"则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对外部景物的描摹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感叹:那些不了解他的人,不会明白此刻他内心的愉悦,反而会误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贪图安逸、虚度光阴。这种"时人不识"的感慨,实则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精神困境——他们的超脱与逍遥往往不被世俗理解,甚至招致误解与非议。诗人以"偷闲学少年"的自我调侃,既表达了对青春活力的向往,又暗含了对世人功利性眼光的不以为然。
![]()
这首七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外在闲适景象与内在愉悦情感的相互映衬,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诗人并非单纯地在江畔漫步赏景,而是在这看似寻常的"偷闲"时刻,寻得了生命最本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源于与自然相亲、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体验。在"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与舒展。
尤为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对"少年"的指涉。表面看来,他似乎在为自己像少年一样享受闲暇而辩解;但更深层地看,这恰恰体现了他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珍视——无论年龄几何,保持一颗敏感、好奇、热爱生活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首小诗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快乐往往存在于那些被现代人忽视的平凡时刻,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就能在"傍花随柳"的日常中发现生命的诗意与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