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负自然是好事,但现实是,任何减负都抵不过学校领导竞争、整活的热情。小学生有一天无作业,挺好的。让孩子自己安排不就行了,想找小伙伴玩可以去找,想看书可以看,想运动可以去疯跑;就算想看电视,看一晚电视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我们的学校是怎么做的呢?问题描述里写得很清楚
“无作业不代表孩子这一天的课余时间是空白的、没有收获的。”姜莹表示,学校打造的丰富活动目录就像一个实践“菜单” ,在6个大主题下还有20个小活动,比如阅读探索、劳动实践、戏曲学唱、学科融合 等等,可以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自主的选择。
看起来选择很多,什么六大主体,二十个小活动,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但我们都知道,一项活动,一旦变成了任务,它就没那么有趣了。更何况学校的任务,还得有正面意义,肯定不能是游戏又打过了一关。
![]()
既然是学校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了就好,大概率还得汇报,可能还要家长拍照记录,甚至还要做小报、PPT之类的。毕竟老师也需要材料写进她自己的文本里嘛。
说不好听点,本来正常布置作业,学生自己就能完成;劳心点的家长也就是坐边上盯着。变成了实践活动汇报,那大概率学生自己完成不了了,还得折腾家长一起来。孩子的负担有没有减不知道,家长的负担肯定是加上去了。
要是遇上部分焦虑型家长,那就更完蛋了。学校不布置作业,他自己布置,或者辅导班会布置。孩子除了作业外,还得再完成一份实践任务。
“无作业不代表孩子这一天的课余时间是空白的、没有收获的。”
我就奇怪了,孩子为什么不能有一天的课余时间是空白的,是没有收获的?每天都要有进步累不累啊。
学生少被折腾点,相应的,老师也可以轻松点。早点下班回家,多照护自己的孩子;或者多约会,多生孩子,对这个社会也是好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