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在‘蔗’里・读懂广西”为主题的2025 广西第一届甘蔗文化节在百色市田阳区正式启幕。
![]()
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共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印度农科院、俄罗斯农科院、罗马尼亚农科院院士翟虎渠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
翟虎渠院士说,非常荣幸应邀来到美丽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参加 “2025广西第一届甘蔗节”。站在这片承载着中国“糖罐子”使命的红土地上,目睹蔗海翻波、产业崛起的盛景,深感欣慰与自豪。作为深耕数量遗传领域数十年的科研人,作为曾见证我国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参与者,今天能与各位共话“甜蜜事业”,共谋产业未来,意义非凡。
![]()
翟虎渠院士认为,广西甘蔗产业的发展成就,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连续34个榨季食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承担着全国60%以上的食糖供应,这串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稳面积、育良种、强链条”的战略定力,更是科技赋能产业的强大动能。作为数量遗传研究的践行者,我尤为关注广西在甘蔗育种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从陈如凯教授率先将数量遗传理论应用于甘蔗育种,实现育成概率从1/30万的跨越,到广西大学破解新台糖22号基因组密码,让育种从“盲选”迈入“精准定制”时代,再到桂糖42号等自育品种覆盖率突破92%,这些成就恰恰印证了我在《应用数量遗传》教材中始终强调的核心观点:作物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必须以精准的遗传规律解析为基础,以多学科协同攻关为路径。
![]()
翟虎渠院士表示,科技兴则产业兴,创新强则根基强。我欣喜地看到,广西甘蔗产业不仅有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的突破,还有“糖业云”平台科学服务30万户蔗农的实践创新,更实现了蔗渣、糖蜜100%的资源化利用,构建起从“一根甘蔗” 到“一杯奶”“一套环保餐具”的循环产业链。这种“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创新,正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也为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方案”。
![]()
翟虎渠院士说,我从事农业科研与教育工作数十载,始终坚信,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让农业更高效、让农民更富足、让农村更美丽。广西的“甜蜜事业”,不仅滋养着亿万国人的餐桌,更承载着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希望。衷心祝愿广西第一届甘蔗节圆满成功,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产业协同为墨,在八桂大地上书写更多“蔗乡振兴”的精彩故事,为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