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生态修复网)
工业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研究
高晗博1,冯则实1,吕一铮1,王帅2,陈明谷1,田金平1,3,4,陈吕军1,3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
2.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北京100006
3.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4.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100084
园区通常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产业活动集中、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对当地环境负荷高等特点。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其中能源基础设施的淡水消耗、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占到全国的4.6%、12%和15%。
工业园区是我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抓手,鉴于其主导行业与产业门类各不相同,生产特征相差较大,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需针对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对各有特点的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研究,解析不同企业组合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机理,理清协同减排管理机制,设计园区减污降碳发展路径。
本文在深入认识园区复杂性基础上,识别园区碳污协同脱钩发展尚待突破的问题,进而提出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与路径,甄别园区内不同主体的关键减污降碳行动,支撑园区未来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结果表明:
①工业园区在我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促进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抓手。应充分认识园区种类、边界、结构及管理的复杂多样性、碳污排放特征的差异性、物质流能量流的交互耦合特性,进而剖析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实现脱钩发展在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②工业园区碳污协同脱钩发展需充分考虑存量与流量特征,建立统一规范的污染物与碳核算体系,清晰刻画园区经济发展与污染物、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和碳污之间的协同关系,优化园区绿色发展路径,分析园区碳污协同与脱钩发展潜力,支撑实践决策。
③为建立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应界定好范围与行动主体,构建园区减污降碳认知链,运用脱钩指数量化园区碳污协同的发展状态,从管理部门、企业与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周边区域等不同角度提出减污降碳关键行动,促进园区内外多主体、多过程与多区域的协同。
![]()
高晗博,清华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高晗博,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业集群减污降碳协同的脱钩发展路径研究。
![]()
田金平,清华大学
本文责任作者,田金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致力于产业生态学领域教学和科研,长期研究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承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园区相关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生态修复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