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块鸡排”刚上热搜时,谁也没想到,56天后,那个在夜市里卷袖炸肉的单亲爸爸,已经坐在写字楼里签公章。
![]()
评论区瞬间炸成两派:一边喊“初心变质”,一边吼“不让穷人赚钱?
![]()
”——吵到最后,大家忘了问一句:我们到底在气什么?
把镜头拉回7月15号下午的直播间。
摄影师把机器架在油锅正上方,热油起泡都能看清。
后台数据同时往外蹦:转化率18.7%,比同行高出一截;南京站1287份,打破本地小吃单日纪录。
数字冷冰冰,却像往黑锅里添了瓢水——滋啦一声,围观的人更兴奋了:原来“情怀”真可以按斤卖。
团队把账本摊开,60%进货、20%捐食堂,剩下20%没提,观众自动脑补“被中间商吃掉”。
![]()
有人顺手扒出同款鸡排批发价3块2,按6块卖,毛利依旧可观。
于是“捐学校”被截成表情包,配文“慈善营销最省钱”。
情绪一旦找到支点,事实就像油锅里的碎渣,沉得快。
更扎心的是年龄层:47%粉丝18到24岁,正是“明天考试、今天省钱”的群体。
大学生小赵排了两个小时,发到宿舍群一句“吃到了信仰”,转头发现同款豪华套餐12块,瞬间觉得被“背刺”。
信仰涨价,比鸡排凉得还快。
![]()
社科院干脆把这种现象打包取名“网红3.0”:素人爆红→三个月内必被“扒皮”→不转型等死,转型被骂。
83%的草根在90天内遭遇“初心质疑”,像一道毕业考,题只有一道:你凭啥继续赚这个钱?
答对了,升级;答错,流量埋单。
鸡排哥选了一条折中路:公司照开,价格锚点死死钉在6块,但加推12元“加量版”,再开“学生优先通道”。
表面看是“多给选择”,其实是把“骂声”拆层:想喷涨价,有6块基础款;想喷排队,有学生特权。
舆论被拆成小段,火力自然分散——这招不新鲜,菜市场里卖鱼的早就会:先报低价,再指旁边更肥的,买主心理一下平衡。
![]()
至于“透明厨房”“线下培训”,更是把“质疑”提前写进剧本:
你说预制?
直播给你看生肉解冻。
你说割韭菜?
我教你摆摊,学费三千八,愿者上钩。
每一步都像在评论区插眼:再吵,我就有新素材。
![]()
围观的人总希望网红停在“最可爱”的那一刻,最好永远蹲在夜市,挥着锅铲讲励志段。
可现实是,摊位背后还有五个跟拍、一个助理、一个商务,他们也要交房租。
“神圣性”与“世俗性”必须双修,这是社科院报告里的大词,翻译成大白话:既要你发光,也要你发电;既要你喂饱理想,也要你喂饱同事。
所以,骂声不是鸡排哥变坏了,而是故事进入下一集,观众还没出戏。
真正该问的是:我们到底想从他身上看到什么?
是穷人翻身的童话?
![]()
还是童话里突然长出的财务报表?
如果两者都要,那就得接受童话也要交电费。
下一次再遇到“6块”招牌,不妨先想清楚:
你是为了吃一块肉,还是为了拍一张“信仰”发票?
想明白这点,比吵他有没有变质,有用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