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京东财报里有几个数字很扎眼:新业务营收156亿元,但经营性亏损竟然达到157亿元;主站电商的经营性利润率升到了5.9%,比去年同期的5.2%高了不少。看到这些,很多人马上就开始算账、猜未来。先把这些事实摆在前面,后面的细节再往回拆。
![]()
接下来把事儿讲清楚点儿。大家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京东把大把资源投到外卖,是不是把人和钱都顺利带回了电商主站?看上去并不靠谱。表面上,新业务确实有156亿收入,但亏了157亿,这说明这口生意的单位经济效率很低,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流量还不够回本。管理层嘴上讲外卖能带高频入口,把低频电商拉活,但从现在看到的数据,外卖并没有把流量均衡地溢出到各个品类上去。
举个直观的例子:如果外卖真给力,应该是普惠式的利好,不管大件小件都往上走。结果却是品类分化明显:家电在2025年Q3增速回落到4.9%,和去年差不多;日用百货表现好一些。这种不均匀说明,电商端的改进更像是别的原因在起作用,而不是外卖带来的新用户。更像是通过价格和供应链议价把毛利“挤”回来,而不是流量本身带来的消费增长。
![]()
把时间往前拉就更明白。2024年上半年,京东电商确实不好看,Q2自营没增长,家电还有负增长。那阵子市场上新业态多,内需也不强。到2024年Q3,国家补贴(大家叫“国补”)落地,京东自营在那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4.8%;Q4自营商品同比回到两位数,达到14%,平台和广告收入Q4回升到12.7%。这些都是背景数据,和2025年比起来就有对照意义。到了2025年Q2,补贴的边际效应在退,零售驱动放缓,Q3家电增速回落也就在情理中。
再看利润率回升到底靠哪儿来。净利率从5.2%升到5.9%,听起来是好消息,但这增长更像是靠采购端的议价能力,而不是外卖导流。京东自营的本质还是靠价差赚钱,给用户的价格不能太高,就只能从供应链去找空间。两个明显的信号说明这个方向:一是应付账款账期近几年上升,接近60天,创近年新高;二是库存从2024年开始加速,2025年Q2库存创历史纪录,库存周转天数到2025年Q3接近36天,也处在高位。换句话说,公司是在用延长账期和增加库存来把供应链的收益往自家挤。
![]()
采购动作放大了这套逻辑。为了增强谈判筹码,京东提高采购量,仓储规模也被推高。大的采购量确实能换来更好的价格,但也带来了库存和现金流的风险。公司靠拉长应付账款来缓解短期现金压力,这招短期内有用,但长期供应商会不会不满?这就像借邻居的钱进货,邻居迟早要算账。
外卖这块的亏损是个硬伤。一个季度亏一百多亿,不只是数字不好看,对现金流和估值都有影响。管理层的逻辑是先把高频做起来,容忍短期亏损,期待把流量和用户生命周期拉长。但从目前看到的品类结构和流量传导来看,外卖还没明显把主站拉起来。如果外卖能真的放大流量,连大件家电也该沾光才对,现实并非如此。
![]()
另外,京东最近动作挺多:除了外卖,还在试水自营餐饮、在线旅游、汽车业务,双十一时期还有“控价”传闻,最近又强调要强化秒送。这一串操作反映两个层面:一是急着找高频入口的焦虑,二是管理层在多点试探,想找到新的增长点。市场和合作伙伴都在看这些动作会不会变成可持续的路径。
外界对京东未来的看法,两种声音很常见。一派看好,觉得动作多说明有干劲,总比坐着不动强;另一派警惕,认为这些赛道竞争太激烈,靠烧钱和规模打不一定有回报。争议的核心还是资源投入的效率和能不能长期做下去。
这一刻的关键指标也比较清楚。供应商会怎么回应采购和账期的变化、库存和应付账款会不会继续扩大、外卖的亏损能不能收窄、以及这些新业务能不能带来稳定的用户增长——这些都是接下来能直接观察到的信号。市场不会给答案,只会盯着这些数字走向,时间和数据会把事情一点一点揭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