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前50强,广东6城市上榜,包含榜首
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前50强,勾勒出一幅“生态为基、产业为翼”的康养发展图谱。从广州的综合领跑,到海南双雄的生态优势,再到西南、华东城市的特色突围,这些城市的康养指数既反映了生态禀赋的先天差异,也揭示了康养产业在创新运营、业态融合上的后天努力,为观察中国康养经济的区域布局与发展逻辑提供了关键样本。
头部城市的康养统治与发展逻辑
广州以100分的康养指数稳居榜首,其领先优势源于“综合配套+产业创新”的双重驱动。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在医疗资源(如中山医、南方医)、养老服务体系、文旅康养融合上形成了成熟生态,既能满足高端康养的医疗需求,也能通过长隆、南沙湿地等资源提供休闲康养体验,成为“都市康养”的标杆。
海口(98.8265分)、三亚(96.7593分)构成海南康养“双引擎”,其核心竞争力是“热带生态+自贸政策”。海口的城市配套与自贸港政策吸引了康养产业的总部经济与创新业态,三亚的海滨度假、温泉疗养则是传统康养的流量担当,二者共同将海南打造为全国康养的“热带高地”。
区域集群的康养特征与生态禀赋
西南地区的贵阳(96.4219分)、昆明(94.9954分)、重庆(93.2885分)、雅安(93.2325分)、攀枝花(93.1519分)、成都(92.7021分)等城市表现突出,形成“生态康养集群”。这一区域的优势在于气候多样性与生态资源的富集:贵阳的避暑气候、昆明的四季如春、重庆的温泉资源、雅安的“雨城”生态、攀枝花的阳光康养、成都的川西文旅,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多元场景,从避暑旅居到温泉疗养,从生态研学至文旅度假,覆盖了康养消费的全需求。
华东地区的杭州(94.6739分)、福州(93.6512分)、南京(92.4758分)、青岛(91.5793分)等城市则体现了“文旅康养+数字赋能”的特色。杭州的西湖生态与数字康养(如智慧养老平台)结合,福州的滨海资源与中医药康养融合,南京的历史文化与康养旅居联动,青岛的海洋资源与疗养产业协同,在生态优势的基础上注入了产业创新的活力。
康养指数的深层逻辑:生态禀赋与产业运营的耦合
康养城市的排名是生态资源禀赋与康养产业运营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广州、海口、三亚的领先,源于生态、医疗、政策的综合优势;西南、华东城市的集群表现,得益于气候、景观等生态资源的先天条件与后天的产业创新;而北京、天津、上海等超大城市排名相对靠后,则反映了其在生态空间与康养业态上的短板——尽管医疗资源顶尖,但城市密度与生态承载限制了康养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发展启示看,康养产业的突围需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间找到平衡。对生态优势突出的城市(如海口、贵阳、昆明),应深耕“生态+医疗+文旅”的融合业态,打造差异化的康养IP;对都市型康养城市(如广州、深圳),需强化医疗资源的康养转化与城市空间的康养功能嵌入;对后发城市,则可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如丽水的山水、恩施的硒资源),走“小众精品”的康养发展路径。
结语
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前50强,是中国康养经济格局的“生态镜像”。它既揭示了广州的综合领跑、海南的生态优势与西南、华东的集群活力,也展现了康养产业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趋势。在老龄化加速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康养城市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生态价值的挖掘与产业模式的创新,唯有那些能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康养动能、将产业创新融入生态保护的城市,才能在未来的康养经济版图中持续领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