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远程航空兵已经不是当年那种只能在空中投放炸弹的样子了。
![]()
说白了,今天的轰-6家族已经变成了多面手,不光是投弹的老班底。改装成挂巡航导弹的轰-6K、偏向海上打击的轰-6H,偶尔还有苏式多用途战机和预警机在旁边护着,这样的画面现在常能看到。它们能挂巡航导弹、做远海侦察伴飞,编队训练越来越像是在练“远程投送+侦察+护航”那一套配合。技术上有积累,战略上也有需求,往隐身化、远程化靠拢是必然,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近几年出现的那些编队画面挺有气势:一队轰炸机从近海机场起飞,绕过近海岛链,向西太平洋推进。里面既有轰-6K,也有海军用的轰-6H,再配上大型侦察机,有时还有苏-30这样能做护航的战机,外加预警机撑着。这三样东西在一起试验的是不同层面的能力——远程打击、编队海上战术和多机种协同。问题也摆在那儿,装备和武器有短板:轰-6K机体和所挂巡航导弹本身对隐身没做太多妥协;很多导弹在末端制导上用主动雷达,一开机就容易暴露来路,这对拦截方来说是个机会。面对美国那类有强大空情和防空网的对手,这类短板会被放大。
![]()
把时间往回拉,90年代中俄技术合作确实给了这套体系不少推动力。那一波改进,让轰-6从老式中程轰炸机逐步变成能带远程巡航导弹的空中平台。台海局势一度紧张,也促使研发加快。到2008年前后,远程航空兵在平台与武器配套上取得明显进展,能承担更复杂的任务。海军航空兵也开始把中程轰炸机当成空对舰武器平台来用,海空协同的想法不断成熟。
再往前看,鹰击61空舰导弹服役是个分水岭。之前我们用轰炸机多靠临空投掷,手段比较原始。上世纪苏联给图-16(我们称之为轰-6)配过KS-1、K-10,还有后来提到的K-16、K-24这些防区外武器。这些东西的思路是让轰炸机在敌防空覆盖区外就能投放打击,保证飞机安全。可惜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只拿到飞机和生产线,配套导弹并没有一并拿到。结果就是早期国产轰-6、伊尔-28、轰-5这些机种,长期只能靠临空轰炸,战术选择受限。
![]()
临空投弹在核试验里尤其尴尬。1967年进行第二颗氢弹试验时,国家动用的是轰-6甲型,用高空抛放的方式投掷核弹。当时为了让飞机有时间撤离爆破区,投放高度定在6000米以上,炸弹后面还装了降落伞减速。可这种做法在地空导弹和喷气式拦截机普及后就显得过时。到了1972年,强-5进行的低空投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低空突防投放方式可行,航空兵的核投送能力更现实一点了。说实话,早年靠高空抛放更像是一种示威性的操作,实战价值有限。
兵力部署上,远程航空兵被当成战略预备队比较合适。早期的远程航空兵主力空36师,分布在陕西武功和临潼一带,这位置好处明显:地处中部,到各战略方向航程差别不大,调度方便。周边又有维修厂和大型飞机制造基地,保障配套比较完整。其他像空8师、空10师这些单位,往往装备轻型轰炸机,担负近距支援和部分纵深打击的任务,但受制于武器投放方式,难以像远程部队那样灵活选择手段。
![]()
战术上也经历了演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作战指导把远程航空兵放在一个整体火力链里——前线机群、地面炮兵、二炮火力一起来配合。战法是先用大量前线飞机去掩护和压制敌人防空,地面炮兵滚动推进牵制,轻型轰炸机和强击机轮番对敌要点施压。当敌方防空被削弱到不足以致命时,远程航空兵再出动去打突破或突袭。实施上讲求密集的前沿机场群与后方远程机群的紧密配合,时间窗口要卡得准,前线和后方机群在空域里交替滚动,形成连续的火力压制和突防通道。技术门槛并不噩,但它吃人头——需要大量飞机、快速起飞能力和强大的保障体系,讲究协同和出动速度。
远程航空兵还被赋予遏制和歼灭敌方装甲集群的任务。战役思路是先用空中布雷、集束炸弹等方式阻遏敌人装甲突进,配合地面火力让装甲被拖住,然后在对方防空网尚未完善时发起歼灭性空袭。这套手法有苏军条令的影子:空中和炮兵配合,先让对方装甲减速失衡,再集中火力打掉。技术上看,高空轰炸对快速前进的装甲集群还是挺有用的。因为这些集群通常只配近程防空,对高空轰炸机的威胁有限。
![]()
回到早期短板问题,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为图-16研发了多种远程武器,但在中苏关系恶化前后,这些武器没能转交给中国。1961年苏联展会上,图-16曾挂载过涡喷的KS-1和火箭动力的K-10,并在海军航空兵中有所装备。可中方只拿到飞机,导弹、制导系统这些配套没跟上,导致早期飞机在缺乏远程武器时只能靠传统轰炸去完成任务。机头侧装的23毫米航炮这类老式装备,也让那代飞机带着明显历史印记。
国产化的轰-6在1968年试制成功后,接下来几十年随着战略形势和技术发展不断调整使命。面对苏联威胁,轰-6曾被赋予对敌纵深目标的核反击和战役性大空袭双重任务。后来有了导弹作为手段,这些任务的执行方式更多样,选择也更灵活。
![]()
信息化时代把事情又推上了新高度。空对地与空对舰的制导武器加入后,战术变复杂了。海军航空兵把轰-6H改成空舰导弹载机,开始把中程轰炸机往海战方向拓展。与此同时,国内导弹设计机构也在研究巡航式空舰和空地导弹。90年代的技术合作和地区危机给这些项目添速,到本世纪初,一些成果开始成形。
现在的几个明显动向容易看出来:远程航空兵的角色不再单一,既有核威慑的历史担子,也承担常规对地、对海远程打击;大编队、多机种协同训练变成了常态;隐身化、低可探测性武器系统被列为优先方向。技术上存在短板,但并非不可逾越,更多是整合和时间的问题。平时训练里,大家会反复演练编队起飞、海面巡航编队接触、侦察机与轰炸机的信息共享,战区协同的细节也在一遍遍磨合。那天的画面里,机群从近海机场起飞,机尾带着长长的尾流,向着云层外滑出去,电台里静静传来呼号,传感器数据在座舱里来回跳动——这些操作细节,就是把理论变成能用的实战能力的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