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域医学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实验室里,一张仅3-4微米厚的肺癌病理切片在数字扫描仪下缓缓移动,几十秒后人工智能系统便输出了一份基因突变预测报告:EGFR基因突变阳性概率64%。这标志着过去科学家们想象的“看图识基因”有望成为现实。
这正是中国医检行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行业通过标准化与集约化,解决医学检测的普及性问题;如今,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推动下,医检行业正在创新推动精准医学走向更精准、更普惠。
成立于1994年的金域医学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一家校办企业起步,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方医检行业的领军者。其发展路径映射出整个行业的技术变迁——从传统手工到智能化、从粗放式到高质量,也向各界展示出AI技术正在让精准医疗变得人人可及。
作者:大川
从校办企业起家
锚定普惠痛点拓荒第三方医检
金域医学的诞生,与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息息相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院检验科多依赖手工操作,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专业设备与人才的双重短缺。
![]()
(图为1994年金域医学创业起源地广州医学院科技厂)
在广州医科大学的一家校办企业里,临床专业出身的梁耀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他亲眼目睹了太多县乡患者因为基层无法完成专业检测而辗转奔波,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延误了最佳诊疗时机。
“能不能让检测变得更可及?”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将检测需求从公立医院体系中分担出来,通过标准化、集约化地运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规模效应。
从广医校园出发,这家企业开启了艰难的“拓荒”历程,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建立信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搭建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金域已服务全国23000家医疗机构,累计检测样本量超31亿例,并与超700家医疗机构共建区域检验中心,与全国40%的区县龙头医院达成合作。
规模扩张推动了中国医检行业从“分散低效”向“集中高效”的转型。然而,痛点依然突出:病理医生严重不足。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国应有10万名病理医生,但实际不足2万,缺口高达80%。”金域医学副总裁李映华坦言,“肿瘤类疾病的诊断,必须由病理医生给出结果,但中国病理医生的短缺,成了制约精准医疗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此,金域医学很早就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突破口。2018年,其开发的宫颈癌筛查AI系统,将诊断效率提升10倍;2019年,与腾讯合作推出AR+AI显微镜,实现病理图像的量化分析。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医学检验的运营效率,更意外地为后来病理大模型的开发和训练埋下了技术种子。
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
AI创新打破癌症诊疗瓶颈
解决了医学检测“量”的问题后,一个更棘手的挑战摆在金域医学面前——如何提升“质”,将医检落实到更高难度、更高价值的疾病诊断中。
这一难题在肺癌身上被放大到了极致。这个被称为“癌中之王”的疾病,其精准诊疗正面临着“慢、贵、难”的现实困境。传统基因检测需1-2周、费用高达1.5-2万元,且需要足够组织样本,导致许多患者,尤其是肺癌晚期患者错失治疗时机。
“有很多发病急的肺癌患者,其中不乏年轻人,因为等待基因检测结果,病情恶化离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道出了临床的无奈,“如果AI能提前预测,或许能挽救生命。”
正是这份紧迫感,让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腾讯拥有AI算法与算力的技术积累,广医附一院团队深知临床痛点,金域医学则带来海量数据和落地场景。2025年,三方合作开发的DeepGEM病理大模型问世,实现了通过常规病理图像分钟级预测肺癌基因突变,准确度达78%-99%。
DeepGEM的核心在于“让AI看见人眼看不见的特征”。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赵宇博士解释,基因突变会改变细胞形态,但这些特征极其细微,人类难以识别。DeepGEM采用多示例学习和Transformer架构,将病理图像切块分析,无需人工标注,就能捕捉全局信息,直接给出判断。
![]()
(图为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赵宇博士介绍空间分布热图的科学价值)
更让医生们惊喜的是,DeepGEM不仅能在一分钟内预测肺癌基因突变,还能“画”出一张基因突变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肿瘤异质性,这对判断患者是否会产生耐药性至关重要,而这是传统检测无法提供的新视角。
经过金域医学用八千多张数字病理切片的严格验证,目前该模型的准确率最高超过90%,并计划扩展至12种肺癌突变及多癌种,探索病理Agent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李映华表示,这项技术有望通过金域医学服务全国2万多医疗机构走向临床,成为可以救命的工具。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基因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来说,患者在家门口完成AI初筛的梦想将走进现实。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标志着第三方医检行业从“拓荒”迈入“创新”阶段,更推动医疗范式从“经验医学”走向“精准医学”,让精准医疗进入人人可及的时代。
不卷价格卷价值,推动行业走向“价值驱动”
当然,DeepGEM病理大模型的出现,不仅是某一项技术的迭代,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医检行业的正向进化。金域医学通过构建生态、从临床需求出发,推动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走向“价值驱动”。
随着医保基金控费,医院降本增效需求增加,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仍有发展空间。但市场步入存量博弈的深水区,价格战愈演愈烈,同时随着中小机构产能逐步出清,头部企业的竞争态势有增无减。李映华认为,破解之道在于用技术创新重构医疗成本结构,让医保、医院和患者三方都能受益。
这种价值导向的转型正逐步融入产品体系。2024年,金域发布“域见医言”大模型及智能体“小域医”,将前沿技术转化成医生手边高效的“AI助手”,截至10月底,月活用户数超14万人。
要让AI的价值真正下沉更离不开扎实的数据基建。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孤岛瓶颈,金域医学开发的区域数据管理平台像一个“智慧大脑”,整合了县域医共体内多级医疗机构数据。通过这个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检验全程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医生也能实时获取AI辅助报告,提升诊断精度。例如,在广东、四川的落地案例中,系统帮助基层医院实现“检验结果互认”,为双向转诊提供依据。
同时,金域医学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成为医疗健康行业唯一获此资质的医疗机构。但李映华的视野更为长远:“我们要打造病理多模态大模型,融合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信息,实现‘AlphaGo式的突破’,真正让AI理解疾病原理。”合作模式亦是创新关键:腾讯提供技术,医院贡献临床场景,金域负责落地,这种“产研学”合作,避免了过去AI模型与临床脱节的弊端。
![]()
(图为金域医学副总裁李映华介绍金域智慧病理发展远景)
从前,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看片子,如今,能通过AI更快速、精准地看片子。这条路,金域走了三十年。在李映华看来,金域医学的初心很朴素,就是真正帮助医生看好病。也正如梁文华教授所期待的,“我们希望精准医学,通过AI赋能,让每个人都是人人可及的。”这条路很长,但好在方向清晰,都朝着更普惠、更温暖的医疗未来走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