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县高良镇都洪村,原称“多洪”——因旧时此地山洪频发、水患不绝,乡民取其“多遭洪灾”之意命名,后水患平息,才改“多”为“都”,寄寓“都得安宁”的祈愿。村东那座形似石蛤的山头,便是这段变迁的见证者,它藏着与龙母相关的治水佳话,在乡邻间代代流传。
![]()
民国地图中的都洪村与石蛤头
相传很久以前,“多洪”入口处横亘着龙山与虎山,两山壁立对峙,间距不过十来丈,恰如龙虎相争,将山间溪流死死锁住。溪水在此盘旋形成三级大湾,最宽处达十余丈,水深两丈有余。每逢暴雨季节,山洪便如脱缰野马,冲破溪岸泛滥成灾,淹没周边田地与村庄,乡民们流离失所、颗粒无收,“多洪”之名也由此越传越广,成了乡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
近距离拍摄德庆石蛤头
彼时,龙母早已是岭南百姓敬仰的治水护民之神,听闻“多洪”乡水患肆虐,心系苍生的她即刻动身前往查看。龙母驾云至“多洪”上空,见大雾弥漫遮蔽山川,溪流因龙虎两山阻隔无法顺畅外泄,便知症结所在。她本欲施法移开两山,但念及山石通灵,强行挪动恐伤地脉、扰及乡邻,正思忖间,恰逢天帝派来的牧羊仙女星夜赶羊路过。
![]()
三维地图中的都洪村与石蛤头
牧羊仙女素来听闻龙母护民善举,今见龙母为治水忧心,当即主动提出以随身牧养的数头神羊相助。龙母大喜,随即施法驱散浓雾,清晰指引仙女将几头神羊分置在“多洪”附近——或挡山洪冲击,或分流壅塞溪水,借神羊之力巧妙拓宽溪道、疏导水流。神羊落地的瞬间,便化作数座小石山,稳稳扎根山间,其中一头神羊化作的山头,因轮廓酷似匍匐的石蛤,静静守在溪流旁,世人便称其为“石蛤头山”。
![]()
远距离看石蛤头像一只蹲在的蛤蟆
自此,“多洪”的水患彻底平息。原本壅塞的溪流顺着七座石山勾勒的河道顺畅流淌,既无泛滥之虞,又能滋养两岸田地。乡民们感念龙母的慈悲与仙女的相助,不仅修建了一座龙母庙,更将“多洪”的“多”字改为“都”,寓意“人人都得平安、岁岁都得丰收”,“都洪”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