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在等一个“李雪琴式”的痛,活成自己的主体
文||周玲玲
我不愿活在你们定义的秩序里
![]()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不是一句诗,而是一声穿越千年的呐喊。
公元828年,刘禹锡再度踏进长安玄都观。十四年前,他因写《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被贬朗州;十四年后,昔日种桃道士早已不知所踪,百亩庭院荒芜,桃花尽谢,唯余菜花野放。他挥笔写下《再游玄都观》,字字如刀,句句带火——不是哀怨,而是宣告:
我回来了,带着完整的自己。
千年之后,我们读这首诗,竟如照镜。现代人何尝不是困在“玄都观”中?只不过,那“种桃道士”不再是朝廷权臣,而是社交媒体、职场KPI、亲友期待、婚恋标准……
他们无形却无处不在,用无数双眼睛凝视着你,评判着你,逼你修剪枝叶、削足适履,只为长成他们想要的模样。
而你,是否还记得——“我”是谁?
一、内耗的根源:你把自己活成了“客体”
心理咨询师晓航发现,焦虑抑郁者总说“他们会不会觉得……”,而豁达之人开口便是“我想要……”。这背后,正是心理学界近年热议的“主体客体化”现象。
当一个人不再以“我”为中心,而是将自我置于他人目光的审判台上,他就成了“被观看的物”,而非“有意志的人”。
就像韩国作家金爱烂笔下的徐美英: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赴什么约,全凭想象中的“他们”打分。她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一场永无休止的“讨好评审会”。
这种状态,在今天被算法放大到极致。
刷短视频时,你下意识对比自己的脸;发朋友圈前,反复删改文案,生怕显得“不够精致”;甚至辞职、分手、买房这些人生大事,都要先问一句:“别人会怎么看?”
你不是在做选择,而是在求生——在他人评价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得更狠:“凝视是上位者的软暴力。”而最毒的凝视,从来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你对自己举起的那面放大镜——它照出每一寸瑕疵,每一分“不够好”,然后冷笑着问:“你配吗?”
于是,你开始自我审查、自我否定、自我惩罚。内耗如藤蔓缠绕心脏,越挣扎,勒得越紧。
二、明星也逃不过:从“完美人设”到“夺回主体”的觉醒
你以为只有普通人深陷其中?看看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
曾几何时,“国民初恋”沈月因一张素颜照被全网嘲“塌房”;张雨绮离婚后被骂“太强势”;就连周杰伦晒娃,都有人酸“炫富”。
![]()
在这个时代,公众人物不是人,而是符号。
必须符合某种期待,否则就是“背叛”。
但近年来,一股“夺回主体性”的风潮悄然兴起。
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雪琴。
从北大才女到脱口秀演员,她一路被贴上“丧”“佛系”“不努力”的标签。有人质疑她“浪费学历”,有人说她“靠哭惨博同情”。但她从不辩解,反而在节目中坦然说:“我就这样,你爱看不看。”
她在《毛雪汪》里穿着睡衣吃泡面,在访谈中直言“我不想结婚”,面对恶意评论只回一句:“关你屁事。”
这不是摆烂,而是清醒。
她拒绝成为他人期待的容器,执意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更震撼的是她在某次演讲中的剖白:“以前我总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后来发现,连我自己都不喜欢那个讨好的我。现在我不装了,反而轻松了。”
这句话,简直是现代版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不再迎合你们的桃花,我的菜花自有春天。
还有赵露思,从“甜妹专业户”转型演《珠帘玉幕》中的商女,被质疑“演技差”“不适合”。但她坚持接戏,认真打磨,最近一次采访中她说:“我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我只是想试试‘我’还能成为谁。”
你看,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被认可”,而是“我确认”。
三、刘禹锡的启示:在废墟中重建“我”的主权
回到玄都观。当年刘禹锡被贬,不是因为犯错,而是因为他不肯低头。
他写诗讽刺权贵种桃邀宠,本质是在捍卫一种精神独立。
我不愿活在你们定义的秩序里。
十四年后重游,桃花已谢,道士无踪。但他没有悲叹“物是人非”,而是冷冷反问:“种桃道士归何处?”
你们那些靠操控人心、制造标准、收割流量的人,如今在哪?
紧接着,他掷地有声:“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不是复仇,而是宣告主权。
我历经贬谪、流放、孤独,但我没死,我没变,我依然是我。
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再来”。
当35岁被说“职场老人”,当单身被称“剩女”,当选择丁克被骂“自私”,当创业失败被贴“loser”标签……
我们能否像刘禹锡一样,在废墟中站直身子,说一句:
“我还在,我按我的方式活着。”
美国作家迈克尔·辛格在《清醒地活》中写道:
“‘我’不是你的名字、身份或成就,而是你对生命的觉知。”
当你把“我”从社会角色中剥离出来,才能看清:那些让你焦虑的,不过是幻影;真正重要的,是你此刻的感受、选择与行动。
四、如何夺回主体性?三个行动指南
把“他们”换成“我”
每当冒出“他们会怎么想”时,立刻打断,改成:“我想要什么?”“我感觉如何?”语言重塑思维,思维决定命运。
允许自己“不被喜欢”
刘同说得好:“把评价标准从别人手中夺回来。”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你可以让自己安心。被讨厌,是自由的入场券。
专注体验,而非表演
穿喜欢的衣服,不是为了拍照发圈,而是享受布料拂过皮肤的触感;工作不是为了升职加薪,而是沉浸于解决问题的快感。当你活在“做”中,就不必活在“看”里。
写在最后:你的人生,不需要观众席
刘禹锡的玄都观,今天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圈、职场、相亲角、直播间。我们被无数双眼睛注视,也被无数个标准绑架。
但请记住: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凝视,而是不再在意凝视。
当你不再问“他们怎么看我”,而是坚定地说“我要这样活”,那一刻,你就完成了现代版的“再游玄都观”——
桃花谢了又如何?菜花照样开得热烈。
道士走了又如何?刘郎自己就是春天。
“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为证明,不为复仇,只为告诉世界:
我,从未离开。
点个赞与红心,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