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日,深圳终于褪去了夏末的最后一层黏腻,空气里添了一份干爽的凉意。
傍晚时分站在阳台上,我能看见晚风拂过榕树的须根,也看见邻居家晾晒的薄被单被吹得微微鼓起。
翻看朋友圈,北方的朋友正在晒初雪的照片,配文是:“暖气还没来,最难熬的日子到了。”
而我的深圳朋友们,则在纷纷议论着“一秒入冬”,有人说已翻出了薄外套,还有人开始煮起了第一壶陈皮老白茶。
这南北迥异的“入冬仪式”,让我不禁莞尔。
我们总常谈论“天人相应”,但天地给予每个地方的“频率”本就不同。北方需“藏”,南方或许更需“润”与“收”。
《黄帝内经·素问》里有段平实而深刻的话:“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四时而适寒暑,关键不在照搬某种比如网络上固定的养生程式,而在一个“适”字,即适合自己的气候,适合自己的身体。
记得中午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度很高的问答:“南方没有暖气的冬天,你是怎么过的?”
下面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有说靠一身正气的,也有推荐各种暖脚神器的。
但其中一条被顶得很高的评论说:“其实习惯了就好,反而觉得这种微冷的天气,让人的头脑更清醒,睡觉时裹紧被子,那种温暖才更踏实。”
因为这话读来,颇有几分禅意,于是我便记住了。
它还让我联想到《庄子·刻意》篇中所描述的“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本能,本就具备在这种自然温差下调节与适应的智慧。
只是我们太习惯于“恒温”了,恒温的空调房,恒温的汽车,恒温的办公室...,以至于天气有稍稍一点寒暑变化,我们就如临大敌,急着用外物去对抗,却忘了让身体自己去经历、去强壮。
还有傍晚去超市时,看到不少人在挑选生姜和红糖,我会心一笑。这些寻常的物事,不正是我们顺应时节最朴素的智慧。
于我个人而言,这几日的养生,无非是在睡前用温水泡泡脚,然后在常喝的绿茶里加两片红枣,以及将散步的时间,从闷热的傍晚改到了风和日丽的午后。
大家说的所谓“与天地同频”,我觉得并非什么玄奥的道理。它就在这些细微的感知与调整里:
起风了,就加件衣;
干燥了,就喝碗汤;
天黑了,就早点归家。
不去逆着自然的力量硬扛,也不被情绪裹挟着徒增烦恼。
如此,你我的身心才能如一棵树般,在四时流转中,安静而坚韧地生长。
今夜,愿南方的你安心享受这份独特的清爽,还愿北方的你安然栖息于屋内的温暖。各得其所,便是吉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