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新能源汽车行业动向再次引人关注。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极星汽车关闭了中国最后一家直营门店。11月10日,媒体记者探访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所在地,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意味着作为南京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与极星科技强强联手的新能源重大项目,运营不到1年悄然划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相邻省份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根据合肥市工信局的最新数据,2025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02万辆显示出强劲发展潜力。
相邻省份的两个省会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局面。
坐标:南京 多个明星新能源汽车项目“停摆”
极星汽车,是近年南京引进的重要新能源汽车项目。它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电动汽车品牌,原属沃尔沃高性能事业部。
![]()
2023年6月,极星与湖北星纪魅族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纪魅族)成立战略合资企业极星科技,作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授权销售和服务渠道。
2024 年1月,星纪魅族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在江宁开发区打造集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交付中心于一体的极星科技中国区总部项目。
2024年8月13日,项目投入运营。双方希望携手推进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升级。
2025年4月,仅仅运营8个月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Polestar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签署了终止框架协议,终止双方合资企业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业务,并将分销权转移至Polestar。
11月10日,媒体记者来到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所在地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二期B座,原先写字楼外墙上的 "极星"logo 已被撤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极星搬走了,这两天正在搬东西。”
据统计,进入中国市场后,极星汽车年销量一直在2000辆左右徘徊。2025年前9个月,极星汽车在国内的销量仅有79 辆。
在南京受挫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不止这一个,今年5月份,一汽集团旗下公司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宣布全员解散,近200名员工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极星汽车在内,自2016—2025年的9年时间内,南京合作的博郡汽车、长城华冠(造车新势力前途汽车母公司)、知豆新能源、银隆新能源等6家新能源汽车明星项目,或破产或停摆。
![]()
其中,令人“惋惜”的拜腾汽车,是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存活时间仅5年多。
创始人出身知名车企、定位新能源高端品牌的拜腾汽车,曾位列“造车四小龙”。2017年9月8日,被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之一的拜腾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开工仪式在南京经开区举行,总投资额为110亿元。
2018年6月11日,拜腾汽车全球总部在南京正式启用,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宣布B轮融资顺利完成,估值近20亿美元”。然而,在C轮融资迟迟未到账的情形下,拜腾汽车量产计划不断延迟,并于2020年7月份宣布停工停产。
从公开报道看,这些项目的夭折与其重资产投资建厂、“烧钱”过快、融资不畅等因素息息相关。
![]()
整车产业寻求突破“受阻”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尤其是整车项目备受地方政府青睐。南京密集引入新能源整车企业的2016—2019年,也是国内多地争相吸引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的阶段。
![]()
作为老牌汽车城的南京,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合肥相比,南京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及基础都更具优势,如南汽集团成立时间可追溯至1947年。重塑自身优势,南京这些年来自然不会放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尽管多个明星项目“屡败屡战”,但持续发力谋求突围。
早在2018年12月底,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将着力建设江北新区(含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南京经济开发区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计划明确提出加快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10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五;到2025年,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三,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3000亿元以上。
![]()
近年来,南京又陆续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促进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等政策,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其中,强市行动计划提出,将拼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
多个规划出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发改委曾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根据调查,2016年—2020 年,全省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56.7%、52.4%、39.76%、33.03%,意味着在五年时间内,汽车产能利用衰减了过半,而仅33.03%的产能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约20个百分点,已严重偏离合理区间。
![]()
通知指出,个别新能源汽车项目违规建设生产、少数地方政府违规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提供优惠条件、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履行项目监管职责不力等突出问题,同时点名“南京拜腾工厂建成后停产”“重庆长安南京分公司备案时间超过2年未开工建设”等。
通知提出严控新增整车产能,适时建立建设进度缓慢项目或产能利用率低企业的退出机制。明确要求汽车产业投资项目企业自主决策、使用自有资金,严禁违规提供税收、资金、土地等优惠条件,严防财政资金损失风险;杜绝和纠正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批小建大、批零部件建整车等违规行为。
![]()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仅20.1万辆;2024年上半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5.0%(官方未有明确数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合肥、上海位居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排行榜前三位,产量分别为293.53万辆、137.6万辆、122.46万辆,而常州则为近80万辆。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相关车企在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及战略管理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外部环境剧变对行业发展形成多重冲击,如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提升、新能源行业集中度提升;地方政府在产业培育机制中存在准入审核不严、生态构建失衡及风险防控滞后等短板皆是原因。
坐标:合肥
“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异军突起
相较于南京多个新能源整车项目接连遇挫,距离其约150公里外的合肥,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局面,是争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一匹黑马。
![]()
近年来,合肥先后引入蔚来汽车、大众汽车、比亚迪等知名企业项目,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销量达16.7万辆。今年1-8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02万辆;1-7月,销量达9.62万辆,同比增长30.57%。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汽车、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长安汽车、安凯客车等6家整车企业,覆盖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品牌,乘用车、客车、货车、环卫车。
![]()
其中,比亚迪合肥工厂主要生产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比亚迪合肥工厂三期预计于2025年完工,年产能将达132万辆,年产值近2000亿元,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位于合肥肥西,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今年6月投产,是安徽首个5G全链路汽车制造基地。
大众安徽则是德国总部以外最大规模的海外研发与制造集群投资,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车型将于2026年在合肥工厂投产。
发展模式难以复制
合肥有何底气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黑马?
从政策层面,合肥“先人一步”——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合肥作为首批13个试点城市之一,获得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资格。2010年,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从此,合肥乘势而上,拥抱“春天”。
2020年,合肥市政府印发《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采取14项举措,明确202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从目前数据看,产能上已经达标。
为了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发展,是唯一集齐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国家层面“五试点”城市。
![]()
在这些众多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并非没有发生过“危机”。
合肥以“最牛风投之城”闻名,合肥已组建汽车相关投资基金16只、规模超600亿元。截至2024年,全市银行机构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超千亿元。
2020年,蔚来因现金流短缺陷入生死危机。当年4月,合肥国资向陷入现金流危机的蔚来战略投资70亿元。李斌曾公开表示,是合肥把蔚来从重症监护室抢救回来。据人民网报道,2020年蔚来安徽基地落成后,李斌向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介绍了合肥的营商环境。2021年8月,比亚迪在合肥的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相关金融学者表示,合肥的招商模式以“股权投资”“以投带引”和“链式招商”为特色,其中最被外界热议和模仿的是引入风险投资的“募投管退”机制,开展以政府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为核心的资本招商活动。
具体而言,合肥坚持沿着本地产业链“缺什么、补什么”的供需配套逻辑,充分利用下游家电、电脑、汽车等终端整机企业以及中游显示面板、驱动芯片、存储芯片等通用核心器件企业的大规模配套需求,开展“链主”企业牵引的全产业链招商。
官方报道,合肥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500余家,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业内专家指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四全”格局:全链条布局、全类型车企、全谱系车型、全价格区间。
下半场如何破局
当下,新能源汽车正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三智”技术于一体,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机”,对芯片、算法、通信等领域的配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已从资本驱动的规模竞争转向生态赋能的价值竞争,站在十字路口,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如何进一步做优做强?
每个城市当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答案。
在前文所述的《关于促进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规划中,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可见端倪。
在业内看来,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细分赛道拥有一定优势。官方数据显示,相关产业链相关企业目前超过500家。2025年上半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5%,产业链产值增长17.3%,零售额同比增长68.9%。
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综合类城市、首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获得一连串“国字号”头衔,进一步支撑了产业细分发展。
今年6月2日,一汽、东风、长安合资在南京市江宁区成立了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了160亿元。该公司主要聚焦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业务领域。
![]()
7月份,一度传出“关厂”消息的上汽大众南京原厂址悄悄冒出一个新公司——“南京江宁经开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股东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1亿元的投入和全产业链的联动,将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研发、智能制造与服务生态系统的建设。
南京致力打造“8+7+3”产业格局,即8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7大整车企业以及3大总部级运营平台,全面支撑南京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有望成为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
对比江苏城市,合肥存在“整车强、零部件弱”的结构性矛盾。截至2024年底,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8,相比发达区域1:1甚至1:2的水平仍有差距。更关键的是,在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三智”环节,合肥配套企业数量少,高端产品少。
对此,合肥的策略是“育出来、引进来、链起来”:发挥中国科大、合工大等汽车专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优势,诞生更多高端产品;尝试通过“以整带零”引进高附加值零部件企业,如尊界整车项目就带动88家高端供应链企业落户;优化产业链对接会,实施“车芯协同”计划,引导整车企业培育或引进零部件企业进入配套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7月,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54.5亿元,同比增长57.6%。合肥印发2025年“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方案,推动完善国际营销网络,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展会,助力车企走出去、拓市场、揽订单,“出海破卷”。
2024年底,针对两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点,宁合“牵手”,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双方合作的突破口。两市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协作交流、互补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之际,宁合“双城”,当下正在努力翻开新篇章。
星星苏讯综合整理自交汇点、中国经营报、人民网江苏、南京市工信局、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安徽商报、合肥发布、合肥日报、创客公社、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员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