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刘永康 李亚晖
“兄弟,晚上跟我去个地方,不用你动手,站后面就行。”“高价租你的游戏账号,就一天,给你300块钱。”“把选择题答案抄给我,考完重谢。”这些未成年人日常可能遇到的“小事”,实则暗藏触碰法律红线的风险。
为帮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明晰法治边界,11月13日上午,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检察院联合轩合司法社工开展“法眼透视:意想不到的边界”法治教育活动。
“很多孩子走上违法道路,都是从‘我以为没事’开始的。”活动伊始,司法社工就以一起真实的聚众斗殴案破题,引发在场未成年人的深度思考。案例中的小A应朋友邀约参与“撑场面”,自认为全程未动手就无须担责,却在斗殴造成人员受伤后,因构成“聚众斗殴罪”被依法追责。“他没动手,为什么也构成犯罪?”“因为他在现场,本身就是一种助威和心理支持……”一名少年听完案例后主动发言,现场互动氛围愈发浓厚。
随后,检察官和司法社工讲解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盗窃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等未成年人容易触犯的罪名。从“出租游戏账号被用于诈骗”到“帮人转账沦为‘工具人’”,从“冲动互殴升级为故意伤害”到“考场作弊触犯相关规定”,用一个个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的场景化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懂的行为指引,让少年们深刻认识到“无知”“侥幸”背后的法律风险。
在“危险边缘的抉择”互动环节,少年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朋友邀约参与冲突”“高价租用实名账号”“考场传递答案”等模拟场景展开讨论,练习用“直接拒绝+风险说明+合理转圜”的沟通技巧守住行为边界。“这种事可能触犯法律,我绝对不能去”“账号绑定个人信息,借出去会有大麻烦”“考试作弊既违背诚信,也可能承担责任”……少年们的回答坚定有力,法治意识在实践模拟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法律的边界从不模糊,不会因‘没想到’‘不知道’而网开一面。青春的无限可能,必须扎根在合法安全的土壤上……”活动尾声,淮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结合案例进行总结,既点明法律的刚性底线,也传递司法的温度,鼓励少年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为检验学习成效,现场还组织未成年人完成法治知识测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此次法治教育活动,通过“以案释法+互动体验”的模式,不仅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厘清法治边界、重塑法治认知,更有效阻断了再犯风险。下一步,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淮小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建设,推出更多贴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法治教育活动,助力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少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