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财通基金)
![]()
要点概览:
我们认为,市场进入11月往往具有“基本面定价失效”与“主题博弈”的特点,历史来看风格上一般小盘成长占优。
从季节规律看, 市场会从4-10月的“关注现实”切换至11月-次年3月的“关注预期”模式;从政策牵引看,“十五五”规划明确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方向,新质生产力主线中长期受益;从流动性看, 国内维持宽松,市场资金充裕;从外部环境看,中美经贸关系阶段性缓和,但美联储降息预期可能存在反复,带来外部波动。
在此阶段,我们建议在坚持均衡配置的同时,沿两个方向挖掘超额收益(α):
一是科技外溢,关注由AI算力需求所催生的板块联动机会,如与电力强相关的新能源、储能领域;
二是政策驱动,布局在“反内卷”政策持续发力下,供需格局优化、具备盈利弹性的周期板块和顺周期方向。
![]()
2025年10月,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分化格局,主要指数表现不一。截至月末收盘,上证指数表现相对稳健,月度上涨1.85%,并一度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连创十年新高。深市与科技成长风格指数表现偏弱,深证成指下跌1.10%,创业板指下跌1.56%,科创50指数跌幅达到5.3%。10月A股成交额达36.4万亿元,结束连续三个月攀升势头,但主要受到国庆中秋长假影响,日均交易额仍达2.14万亿元,市场流动性依旧充裕。
分阶段看,月初国内核心城市“金九”楼市成色加码、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及海外降息预期升温,共同支撑基本面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修复,整体延续了9月末的企稳态势。中旬美国总统特朗普突宣布拟对华加征100%关税,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级,显著压制市场情绪,尽管同期国内CPI、PPI等数据延续温和复苏,仍难抵外部冲击。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开幕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的发布,市场焦点转向国内政策与三季报业绩,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置于首要位置,推动AI、半导体、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主线重获资金青睐。进入月末,在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面落地、美联储如期降息、中美经贸关系阶段性缓和的共同催化下,市场情绪转向积极,为年底的行情蓄势。
分行业来看,10月申万行业走势分化,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涨幅靠前,而传媒、美容护理、汽车等行业跌幅靠前。10月市场在外部关税扰动与内部政策托底中运行,行业表现呈现显著的避险与预期驱动特征。顺周期资源品与防御性板块成为市场主线,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在“反内卷”政策改善行业供需格局推动下涨幅居前;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同样表现强势,反映出在市场不确定性阶段资金的防御性配置需求。相比之下,TMT及部分可选消费领域承压明显,传媒、汽车、计算机等行业跌幅较大,这主要受月中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对科技制造及出口链情绪的冲击,叠加部分板块前期涨幅较大、交易结构拥挤影响。整体来看,10月市场风格从前期集中的科技成长向“资源品+红利”的防御策略与“局部赛道”的杠铃结构切换。
![]()
![]()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0.31。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指数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承诺和保证。板块表现不代表基金表现,基金持仓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整。
经济基本面角度来看,10月经济整体呈现震荡与结构分化的显著特征。六大口径数据出口、工业、服务业、社零、投资、地产销售延续并强化了“供给强于需求”的格局。供给端表现亮眼,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冲高至6.5%,呈现出显著的季末上翘特征,出口交货值同步走高构成主要拉动。然而,需求端则呈现全面走弱态势:社零同比增速连续第四个月放缓,季调环比转为负值,尤其城镇消费疲软更为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降幅扩大至-6.8%,制造业、地产和基建三大领域同步减速,即便扣除地产后的投资增速也明显回落;房地产销售面积与投资完成额同比降幅继续扩大,一线城市房价环比降幅走阔,显示地产量价尚未企稳。整体呈现出“生产活跃”与“内需谨慎”的显著分化,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仍是需求端最主要的收缩力量。
景气数据来看,10月BCI指数较9月上行0.9个点至52.0。9月同环比基数均偏低,10月实际上基数已上行,这一指标的表现进一步确认了下半年经济“7-8月承压、9-10月好转”的节奏。主要分项中,销售和利润指数因9月反弹幅度较大,10月小幅回踩,但仍属于5月以来次高,即“秋旺”特征依然成立。值得关注的是,投资和招工前瞻指数均升至年内高点,这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集中落地、带动项目投资密切相关。同时,企业融资环境指数大幅跃升,反映出政策性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对配套信贷的撬动作用明显。价格前瞻指标则因商品价格波动有所回落,企业价格预期尚不稳固。整体来看,10月BCI数据反映当前经济对投资政策敏感,宏观政策的关键在于通过需求扩张带动信用循环,广义财政仍是重要抓手,其力度与节奏将显著影响后续经济修复路径与金融市场表现。
10月PMI数据整体略低于预期:制造业PMI为49.0,环比下降0.8个点。尽管10月由于工作日减少,历史上多数情形下环比下降,但此次降幅要略大于季节性均值,2017-2023年下行年份的均值为-0.6。两个价格指标在前期上行后,10月连续第二个月回踩。EPMI、BCI、PMI三大软指标分化,短期经济再次缺少一致性信号。从分项数据看,生产端的收缩是主要特征,是数据边际变化的源头。生产、采购、新订单、在手订单指数环比分别下降2.2、2.6、0.9和0.7个点。前期生产指数一直较高,9月达51.9,10月收缩,我们推测可能和月内关税、航运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的避险预期有关,即企业主动审慎生产来规避外部环境风险。统计局也指出“受十一假期前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及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等因素影响”。10月底中美经贸团队吉隆坡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我们估计11月微观面临的边际变化较大, PMI生产指数有较大概率重新上行,可以类比的是今年5月日内瓦会谈联合声明前后生产指数的变化,4月大幅下行,5月重新反弹。10月PMI指标系列中一个较为积极的信号是建筑业新订单、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异动反弹,10月环比分别大幅上行3.7、3.6个点,分别升至今年3月和2月以来最高。我们理解其背后应是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的影响,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景气度明显上升。
外贸方面,10月出口同比增长-1.1%,低于前三季度累计同比的6.1%和第三季度同比的6.6%。前10个月出口累计同比为5.3%。粗略估算,过去5年、过去10年11-12月合并出口额/10月出口额的均值分别为2.16、2.19倍,对应2025年年度出口增速分别为4.7%、4.9%。展望2026年的贸易环境:一是欧美仍处财政扩张红利+降息红利的阶段,需求变化估计不会太大;二是关税环境有望相对平静,按照中美吉隆坡磋商新的成果,美国取消10%所谓“芬太尼关税”、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暂停实施其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三是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带动仍在趋势中, WTO(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相关商品贸易额同比增长超过20%,远高于其他商品增速。不利因素是高基数,以及今年关税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可能存在的抢出口推高海外库存。整体来看,预计明年中国出口仍有望有较好的正增长。
10月通胀数据延续好转,幅度略高于预期。其中CPI同比0.2%,PPI同比-2.1%。按照CPI和PPI分别60%、40%模拟的平减指数为-0.72%,属去年9月份以来(除今年1月春节所在月份)的最高。一般物价条线值得注意的价格线索包括:(1)猪肉价格仍未止跌,10月环比为-2.5%;(2)酒类价格仍未止跌,10月环比为-0.1%;(3)家用器具打破了连续三个月的环比上行,10月环比-0.7%,可能和“国补”调整背景下的渠道主动促销有关;(4)CPI口径下金饰品价格环比达10.2%,同比升至50.3%;(5)医疗服务价格同比2.4%,属于CPI中增速中枢相对偏高的分项。工业价格里面,上游生产资料环比0.1%,尤其是采掘工业环比1.0%,是价格上行的主要带动力量;下游生活资料环比零增长,其中一般日用品环比0.7%,是价格支撑力量;主要拖累来自耐用消费品,10月环比为-0.3%。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汽车、家电,供给较为集中、且更新换代较快是主要原因。
从下一阶段的价格趋势看,11-12月猪肉价格基数逐步走低,在目前环比大致稳定的背景下,CPI同比将大概率继续反弹。PPI基数略高,全球定价产品具备一定不确定性;但从10月水泥价格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集中落地、新增地方债务余额限额下发会托底部分建筑业产品价格;国内产业“反内卷”在继续加速过程中,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0月15日施行 。整体预计后续两个月平减指数有望继续上行。
综合来看,2025年10月以来市场波动主要是外部冲击、内部政策、基本面分化三者交织作用的结果:外部层面,10月中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的突发事件,严重扰动了全球贸易预期,成为市场情绪与科技制造板块的主要压力源;基本面层面,宏观经济呈现“供给强于需求”的显著分化,工业生产的韧性与出口的强势,难以完全对冲消费、投资及地产领域内需的疲软,制约了市场上行空间;政策层面,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积极战略定调,促使市场风格转向符合国家中长期战略方向且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资源品领域,以及具备估值优势的红利资产。
![]()
数据来源:Wind,2018.01.01-2025.10.31
![]()
数据来源:Wind,2018.06.01-2025.10.31
![]()
展望后市,季节性规律角度来看,历年11月的市场特点是倾向于“基本面定价失效”和“主题博弈”。市场的季节特征,可以总结为:4-10月“关注现实”(定价当期基本面),11月-次年3月“关注预期”(事件驱动或布局低位、低估且有盈利回升预期的板块)。从过往经验来看,每年11月市场涨跌与基本面相关性最弱,甚至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且不论是以当季业绩(四季度)或上一季业绩(三季度)为基准。从过往各年份11月表现来看,当年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很难作为市场涨跌有效参考指标,多数年份呈现负相关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10月份是业绩的强有效月份,市场在对基本面较充分的定价之后,有阶段兑现或修正的需求。
11月市场特征:“主题博弈”。有一个现象,盈利定价缺位的阶段,市场通常在做“热点博弈”。比如,近10年,多数年份,月初低PB、PB分位数、股价分位数的个股,通常表现相对较好。这反应了,市场在年底开始布局低位、低估,且未来有盈利回升预期的板块。此外,11月开始,进入低估值有效性加强的阶段;低估值特征,通常持续到次年3月;期间除了2月(或春节后至两会前),均有一定低估值效应。因此,整体来看,每年11月的风格偏向通常比较明显:小盘、成长占优,价值、稳定相对落后。
那么,怎样应对市场的季节特征?市场的季节特征,可以总结为:4-10月“关注现实”(定价当期基本面),11月-次年3月“关注预期”(提前布局低位、低估且盈利有回升预期的板块)。
其中,每年的4月和11月是两个关键的时间点,4月之后市场的基本面定价权重显著提升,11月之后当期基本面的影响开始弱化,市场开始挖掘低位低估的方向,布局来年。但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1-3月,基本面对市场表现还有影响,一方面1月有年报披露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高景气板块也存在盈利的动量效应。因此,配置上,不建议风格之间频繁的来回切换,因为A股风格的月度轮动特征很明显,导致“抢跑”情况很严重,想做到高胜率的精准切换,难度较大。当下,我们认为可以两个思路参与市场:一是,初步布局一些以低位、低估且盈利有回升预期的板块,比如端侧应用(消费电子等),待产业趋势更清晰之后,进一步再加大配置;二是,也可继续坚持当期高景气的线索,不过度关注年底的风格变化,因为12月之后,基本面的有效性可能会逐步提升。
如果坚守高景气主线,可能需要容忍多大幅度和多长时间的调整?对于主线趋势方向,主要结论如下:①缓慢走弱/短期快速杀跌并不代表趋势的彻底结束,仅意味着趋势短期陷入横盘;②产业趋势是决定主线横盘后能否创新高的根本。
展望11月,国内流动性整体维持相对宽松、外部美联储降息预期或反复修正、TMT短期节奏或有所放缓,综合来看预计11月市场风格有望再平衡,或重回哑铃结构。具体而言:一是,2015-2024年的10年里,11月大盘VS小盘、成长VS价值的风格占优的概率相差无几,其中小盘成长占优概率略高,这可能与短期市场进入业绩真空期有关。二是,央行延续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市场流动性整体无虞,但多个金融指标相继出现高位回落。三是,外部美联储12月降息不确定性增大,市场预期可能经历一个先紧后松的过程,关注降息预期修正对市场造成的波动。四是,市场真空期,市场风格从前期的科技成长风格或出现一定回摆,但不改长期的产业趋势。
在此阶段,我们建议在坚持均衡配置的同时,沿两个方向挖掘超额收益(α):
一是科技外溢,关注由AI算力需求所催生的板块联动机会,如与电力强相关的新能源、储能领域;
二是政策驱动,布局在“反内卷”政策持续发力下,供需格局优化、具备盈利弹性的周期板块和顺周期方向。
![]()
![]()
数据来源:Wind,财通基金,截至2025.10.31,历史数据仅供参考,不对未来表现构成任何保证,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法律依据。文中提及行业、板块不构成任何投资推介,文中市场判断不对未来市场表现构成任何保证,历史情况仅供参考。文中基础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获得报告的人士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承诺和保证。板块表现不代表基金表现,基金持仓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整。基金投资需谨慎,请投资者充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定向增发的投资情况并非投资组合的投资情况,定向增发的盈利情况并非投资组合的实际盈利情况。定向增发的盈利情况仅为公司根据历史数据,假设限定条件统计和计算出来的结果,但投资组合的实际投资业绩受证券市场走势、定向增发项目的参与、获配和变现情况,其他投资标的损益、运营成本等因素影响,与定向增发的投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亦存在定向增发投资盈利,但投资组合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历史平均折扣不对个股情况、最终收益及未来情况构成任何保证。产品策略仅供参考,不构成实际投资承诺和保证,具体投资策略运作,以产品定期报告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