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0多年风云变幻,“她”屡毁屡建,堪称历史奇观!
1400多首诗词咏叹传颂,“她”文脉悠长、历久弥新!
40载回归守望,“她”勇立潮头、坚韧弘毅!始终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
![]()
2023年中秋夜,一场名为“每一首唐诗都为我而作”的“文化大戏”在黄鹤楼上演。这场名楼与名诗的“超时空对话”,复活了一千多年前的诗情画意,让无数网友感叹,古人诚不欺我!
文韵流长、穿越古今。千百年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咏楼绝唱,让世人对黄鹤楼铭记于心。

诗词赋为黄鹤楼注入千年精魂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鹤楼文化顾问姚伟钧:崔颢的《黄鹤楼》诗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为黄鹤楼注入了千年精魂。据统计,历代文人抒写黄鹤楼的诗词有千余首,楹联九百余副,文赋百余篇,匾额更是无数,这在中国楼阁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诗词赋,就是黄鹤楼的“魂”。

黄鹤楼得名,先有东吴时期的“因山说”,后有南朝时期的“因仙说”。“临高台而极目”的地望特色,引人对景兴怀;“腾云驾鹤”的神仙传说,令人浮想联翩。崔颢的咏楼绝唱让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更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传世名句。正可谓:崔唱李酬,双绝二诗传世上;云空鹤去,一楼千载峙江边。

崔颢题诗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鹤楼文化顾问钟年:黄鹤楼的神仙传说和文化魅力影响深远。文化的背后是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需要人来传播。黄鹤楼是人间的黄鹤楼,也是人类的黄鹤楼,更是我们武汉打造文旅强市的宝贵资源。
![]()
以楼存诗、以文兴园。2007年,黄鹤楼公园入选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入选国家重点公园。历经四十年的建设和提升,黄鹤楼公园拥有国家和省市级文保17处,还有“黄鹤楼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跨鹤亭、吕仙洞、胜像宝塔、岳飞亭和辛亥首义纪念建筑共驻蛇山,神话传说、历史印记和红色文化共存一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鹤楼文化体系。

神话传说、历史印记和红色文化共存一园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玉堂: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湖北时指出,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楚人崇凤,而仙鹤是凤的化身,黄鹤楼因而成为楚文化的精神标识;江南三大名楼唯有黄鹤楼临江而立,黄鹤楼因而成为长江的文化地标。愿黄鹤楼文化如黄鹤展翅,越过三山五岳,飞向四海五洲!
![]()
“黄鹤楼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影:余博)
![]()
![]()

黄鹤楼文化实体异彩纷呈
今天的黄鹤楼公园,出版了黄鹤楼文丛,成立了黄鹤楼美术馆、黄鹤书社、黄鹤大讲堂等文化实体,开展了黄鹤楼文化进高校、进社区活动,利用数字技术建成了黄鹤楼文化数据库,成立了诗词讲解志愿者团队,推出了古风志愿讲解服务,创新推出了《梦回太白》诗词互动演出,让黄鹤楼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
景上添花 (摄影:姚品)
今朝登楼,怀古不如望远;
赓续文脉,今人更胜古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