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位70岁的国画爷爷正在用毛笔“爆改二次元”:
他画《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也画游戏《第五人格》里的古董商、动画《魔道祖师》里的蓝忘机……
传统笔墨下,年轻人熟悉的动漫游戏角色跃然纸上,让古典与流行在同一张宣纸上相遇。
![]()
如今,这位反差萌满格的爷爷在短视频平台圈粉近百万,粉丝以20出头的年轻人为主。
许多00后粉丝天天“催更”,在评论区花式“许愿”:
“爷爷,下次能画谢怜吗?”
“求求画个涂山容容吧!”
![]()
每当此时,他总是笑着回应:“万物都可以入画。”
年轻网友干脆送他一个外号——“国画圈的人脉”。他也经常戏称自己是大家“国画圈的老朋友”。
而这些几分钟的视频背后,其实藏着他半个世纪的画龄与沉淀。
这位“国画爷爷”,正是新文人画派的代表人物——于水。
![]()
退休后,他将“画完那些没画完的”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审美理想与诗意,才诞生了这本《此间国风:于水珍藏画集》。
如果短视频是我们与他的一次惊喜相遇,那这本画集,就是一次更有温度、更深沉的打开方式。
![]()
![]()
爷爷懂我!全网年轻人争相求画
1955年生于北京的于水,自幼习画,至今已耕耘画坛五十载。
青年时期他参军入伍,曾担任海军东海舰队的美术创作者;退伍后进入《北京晚报》美术部,从事插画和连环画创作。
![]()
从《长恨歌》《西游记》到《公子扶苏》《离骚》,于水创作了上百本连环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上世纪90年代,他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研究班毕业,此后专注国画创作,成为“新文人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新文人画讲究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他的画风也格调清新淡雅,师古而不泥古:
仕女画线条轻盈流畅,设色明净温润,人物衣袂飘然、神情恬静,每一笔都透着书卷气与诗意。
![]()
正如书画家梅墨生所赞:“于水是用画作诗的诗人”。
退休后的于水曾一度感到生活清闲而有些寂寞,但绘画始终是他的乐趣与寄托。
“绘画于我,是一种生活方式。”于水坦言道。
热闹的工作生活淡去,朋友来往渐少,他偶尔感到孤独,“那就画吧,把没画完的画完。”
![]()
闲不住的他索性拿起画笔“闯”进互联网,用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画作。
最初他发布的是工笔重彩的《红楼梦》系列作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一批年轻粉丝,收获无数点赞。
![]()
直到去年,在小助理的建议下,他开始回应粉丝呼声,尝试挑战用国画技法“爆改”动漫人物。
“国画好牛啊!”
“感觉她走出二次元,成了画师笔下的仙女!”
“这画简直让我吃到国宴了!”
从此,这个创意一发不可收拾——他闯进短视频,也闯进了年轻人的世界。
![]()
评论区里,他热情地和“小朋友”们互动:网友留言“老师可以画XX吗?”,他就认真去追那部动漫或游戏,了解剧情后挑选角色进行创作。
正如网友所说:“七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现在,通过于水的毛笔,不少年轻粉丝开始爱上国画。
![]()
这样的互动是双向的。这种自己作品“被看见”的快乐,让于水倍感充实,也激发了无穷的创作热情。
他用画笔打开了一扇沟通之门,让传统文化悄悄影响着年轻一代,而年轻人的喜爱也照亮了他的退休生活。
![]()
一笔绘红楼,画出我们心中的古典世界
于水的《金陵十二钗》仕女系列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亮眼热度。
他的一幅十平尺作品以59.8万元成交,平均每平尺达近六万;多幅画作拍出了逾50万元的价格。
![]()
这些数字昭示着于水笔下作品所承载的,不仅是收藏价值,更是人们对画中人物风韵的认同,以及对东方意境之美的向往。
黛玉低眉执扇若有所思,宝钗举扇戏蝶春意盎然,湘云醉卧石榻、梦随落英……
于水笔下的红楼人物各有神采,既美且有韵味。
不少网友看完于水老师的红楼系列连连感叹:“这才是我心里的红楼梦!”
![]()
![]()
这组广受好评的《红楼梦》系列,如今已全部收录进新书《此间国风:于水珍藏画集》中。
于水将自己半个世纪的心血凝聚成册,通过这样更亲近大众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
整部画集中收录了他数十年来的代表佳作,其中既有取材自经典文学的诗意篇章,也有描绘民风民俗、文人雅趣的写意之作。
![]()
仕女画若只有脂粉俗艳之气便失去了灵魂,唯有画出文气与疏离感,方能传神。
于水深谙此道——他的仕女画服饰讲究、线条清简,人物的情绪与气场通过留白来烘托。
他画的是在画中寄寓“美的凝视、文化的追寻与心灵的回响”。
正因如此,看得懂这组画的人,大概也能读懂那个“万艳同悲”的红楼世界。
![]()
翻开画集,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藕香榭打闹螃蟹宴》再现了《红楼梦》中最盛大的蟹宴,《警幻仙曲》《惊梦》《月照中庭》也都与《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等名篇一一对应,画下是原文诗句相伴,观者得以在诗画间自由穿行。
崔莺莺的娇羞、杜丽娘的缱绻、宝黛的灵秀……
每一幅人物画都置身特定的意象之中,画面克制含蓄却动人心弦。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曾评价他:有古风,有新意。
即使你并非藏家,也能在书页之间与那些沉静、温润的面孔相遇对望。
很多人之所以看不懂古代人物画,是因为不懂画中隐藏的“规矩”。
因此本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文化知识的小注解。
![]()
例如《关雎》一图中,于水采用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高难度技法——“高古游丝描”,要求线条细如游丝、笔笔不断。
他却运用得游刃有余,展现出人物衣纹的静气与温度。
画中还融入了“华胜”“曲裾深衣”等先秦服饰之美,看似雅致,实则皆有考据。
再如《鹿鸣》这一幅,背景那扇屏风浓缩了一整套中国美学观:
自汉代以后,画家常常在作品里画上一扇“可游的屏风”——以山水花鸟之景将自然的节奏引入室内。
古人身在城中而眷恋山水,便借由屏风营造出可居可游的意境。
![]()
于水老师在《鹿鸣》里也让画中画的屏风成为另一重画境,让观者仿佛身处案前,又神游千里。
这些细节,使读者在观画之余,也能自然走进古代生活与美学的脉络。
![]()
东方美学:寻常日子里的风骨与讲究
拿起《此间国风:于水珍藏画集》,你会首先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热烈的红砖墙下,百子嬉戏的场景跃然纸上,童真洋溢却又别有古意。
宋代“婴戏图”是中国绘画通俗化的里程碑,意味着“美”第一次从宫廷贵胄走进了民间烟火,寄托着中国人对“世俗幸福”“家族繁荣”的美好寓意。
于水老师绘制的这个版本刻画出真实的动感与温度——画面热热闹闹,但布局井然有序。
![]()
市井、街巷、孩童、园林……一切都能入画,一切都值得被凝视。
这也正是于水老师和他的作品在当下流行的“新中式”风潮中依然独树一帜的原因——他带领我们从浮于表面的意趣回归内心的真意,从刻板的装饰回归人文的初心。
春日品茗、夏夜弈棋、秋日赏花、冬雪调琴。
描绘的虽是古代人物,却不止于对过往生活的复原,更是借人物之姿传达出一种精神气质之美。
![]()
你会看到:孩童捧卷拜师、追蝶舞剑、翻桌嬉闹,举止天真烂漫,却处处透着考究;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渔樵耕读、琴棋书画……
人物或在庭院品读诗书,或于戏台上习练戏曲,或在书案前临帖习字,生活百态与礼俗雅趣在同一幅画里并存。
文气胜过故事,意象重于叙述。
他擅长通过人物服饰的线条、眼神的流转、手部的姿态来营造一种“不言而喻”的东方心理秩序。
太湖石、竹影、孤花、香炉、茶器——这些细节反复出现在画面中,构成一个个可寄身、可观照的精神场域。
于水的画作,正是对日常生活中这种“风雅意识”的提炼与升华。
于水画作中体现的诗意,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文采风流今古在,江山气象万千秋”正相契合。
这本画集的装帧也呼应着书中气韵:
全书采用裸脊锁线装订设计,结构参考古代线装书法,可180°完全摊平,便于阅读和临摹。
封面用厚重无涂层纸还原水墨晕染的视觉感受,内封特别添加棉毛纤维模拟宣纸质感,内页选用特种纸“白玉”,原色还原力极高,整体观感典雅、手感柔润。
![]()
从封面到纸张,再到翻阅手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典雅趣与现代工艺的平衡。
随书限量附赠12枚《金陵十二钗》人物典藏卡,名为“风月图鉴”。
每张卡片以于水笔下的红楼人物为原型,结合人物性格与判词命运,不仅可读可赏,也具收藏价值。
![]()
![]()
随书附赠的4枚限量印章拓印,皆取自于水老师常用的落款闲章,皆有出处与含义,亦是他审美与情趣的延伸。
比如“花间客”,写的是花丛设宴、月下吟诗的闲情意趣,是画家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梅花小寿一千年”,源自吴昌硕名句,寓意坚韧与长寿,像是一句含蓄的祝福;
“倾城”一印,多用于仕女画中,画中女子衣袂轻扬、眉眼生情,章名也成了她们气韵的注脚;
“问花亭”则带有诗意的悬念,是亭中女子凝望花枝时未说出口的心事。
这四枚拓印,像是画作之外的余韵,让读者在翻阅之余,也能触碰到画家笔墨之外的气息。
![]()
书中还收录了于水常用的18方印章拓印,可供读者细品。
![]()
翻开这本书,就像身处画家的画室,听他研墨铺宣、落笔收锋……
时间也在这一笔一画中,悄然流动。
![]()
结 语
70岁的于水,以画入诗、以画入世,在半个世纪的沉潜之后,通过一次次短视频“爆改”、一帧帧水墨再创,逐渐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
他用画笔证明:传统文化并非高远不可及,它可以生动、灵动、亲切地活在当下。
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其实早在东方美学中。
不管是在屏幕里的“爆改”国风视频,还是在纸页中的诗意仕女,《此间国风》都是国画与时代热烈拥抱的见证。
半世纪笔墨,一册风雅。
![]()
《此间国风》不仅收录了于水的代表作,更浓缩了他一生的审美理想与文化温度,带来一份可以细读、可以珍藏的文化礼物。
如果你是古典文学爱好者、国风国潮拥趸,或者希望在“新中式”的流行套路之外探索传统美学的新可能,不妨翻开《此间国风》。
在笔墨丹青中与传统对望——享受这场献给当代读者的美学飨宴,走进一个真正的东方世界。
-End-
2025.11.14
卯亥 | 编辑整理
编辑:醒醒 | 审核:孙小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