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纤维、轻量化材料)

0
分享至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国建投资)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蓝图,依据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和《中国制造2035》战略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与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发展回顾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总产值突破8.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前沿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步伐加快。

——成就:在超高强度钢、高性能碳纤维、半导体硅片、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材料基因组、增材制造等新方法应用深化;国家级新材料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

——挑战:部分高端材料(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胶、高纯度靶材、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单晶叶片、高性能医用植入材料)仍受制于人;关键核心工艺装备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材料设计-制备-应用一体化协同不足;标准、测试评价体系尚需完善;原始创新能力与顶尖人才团队仍需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增大。

(二)“十五五”面临形势

全球新材料科技竞争空前激烈,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研发范式加速变革(如AI for Materials)。主要经济体纷纷强化战略布局,供应链安全与韧性成为焦点。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和未来产业(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的蓬勃发展,对新材料的性能、可靠性、绿色化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抢抓机遇,系统布局,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推动新材料产业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需求牵引、绿色低碳、开放协同。以提升关键战略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规模应用”全链条发展生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健康需求,加速新材料迭代应用与市场培育。

企业主体,协同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军民融合、两化融合。

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贯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友好材料与绿色制备工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系统布局,重点突破。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材料,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

(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

保障能力显著跃升。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达到80%以上,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全球领先原创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所需核心材料实现自主可控。

创新能力全球并跑。新材料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突破5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高地,材料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20个以上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国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绿色智能深度转型。材料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智能制造新模式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生态体系健全完善。新材料标准、测试评价、计量、认证、数据共享等支撑体系与国际接轨,产业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三、重点发展方向

(一)先进基础材料

——先进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汽车钢、高耐蚀海工钢、特种装备用钢、高等级电工钢、高性能工模具钢、绿色低碳冶金技术产品(如氢冶金钢)。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航空铝材、汽车轻量化用铝)、高性能镁合金、钛合金(宽幅板材、精密型材)、铜基电子材料、稀有金属功能材料。

——先进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烃(茂金属聚乙烯/聚丙烯)、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等)、高性能合成橡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电子级化学品、高纯试剂。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特种玻璃(显示玻璃基板、药用玻璃)、特种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节能、防火、隔音)。

(二)关键战略材料

高端装备用特种材料:高温合金(单晶叶片、粉末冶金盘)、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铝锂合金、钛铝系合金)、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极端环境服役材料(超低温、强辐射)。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集成电路材料:大尺寸硅片(300mm及以上)、碳化硅/氮化镓衬底与外延片、高纯金属靶材(Cu,Co,Ru等)、先进光刻胶及配套试剂(ArFi,EUV)、电子特气、高精度抛光材料、先进封装材料(Fan-out,3DIC用)。

——新型显示材料:OLED发光/传输/注入材料、量子点材料、Micro-LED外延与巨量转移材料、柔性显示基板材料。

新能源材料:

——电池材料:高比能高安全锂离子电池材料(高镍/无钴正极、硅碳/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钠离子电池材料、液流电池材料、氢能材料(高效电解水催化剂、高密度储氢材料、高性能燃料电池膜电极及质子交换膜)。

——光伏材料:高效晶硅电池材料(N型硅片、新型金属化浆料)、钙钛矿电池材料(稳定性提升)、薄膜光伏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高端植入器械材料(可降解金属/高分子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表面涂层、心脏瓣膜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药物缓控释材料、医用级增材制造材料(钛粉、生物墨水)、高端诊断试剂关键材料。

节能环保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反渗透、气体分离)、高效催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工业脱硝)、环境修复材料、高温多孔材料、高效绝热材料、永磁节能材料。

(三)前沿新材料

——低维与智能材料:石墨烯(规模化制备与器件应用)、碳纳米管、M-Xenes、智能响应材料(形状记忆、自修复、压电/热电)、仿生材料。

——量子信息材料:量子点、拓扑绝缘体、量子磁性材料、单光子源/探测器材料。

——先进能源材料:新型超导材料(室温超导探索)、热电转换材料、新型核能材料(耐辐照、嬗变)。

——生物基与可持续材料: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生物基单体、CO₂基材料、可持续回收设计材料。

——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计算/实验/数据驱动的新材料研发新范式。

四、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

(一)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及关键领域的迫切需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新材料。

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如航空发动机需新型高温合金,其在1100℃高温下,持久强度达120MPa以上,抗氧化性能提升30%,以增强发动机热效率与可靠性;飞行器结构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强度要达7GPa,模量达350GPa,助力减轻飞行器重量,增加有效载荷与续航里程。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依赖于新材料突破,动力电池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需提至90%以上,能量密度达300Wh/kg;轻量化铝合金材料要研发出屈服强度≥350MPa且冲压成型性能优良的板材,用于汽车车身及零部件制造,降低整车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电子信息领域,集成电路制造用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要达11N(99.999999999%);5G通信基站的高性能射频前端材料,需实现低插损(≤0.5dB)、高隔离度(≥40dB),保障信号传输质量。

专栏 1:重点领域新材料攻坚专项行动

1、航空航天领域

——高温合金材料: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200℃高温下,持久强度提升20%,抗热腐蚀性能提高30%,满足航空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需求。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飞行器机翼、机身等主承力结构件,拉伸强度提高20%,密度降低10%,在保障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航空航天结构的轻量化,提升飞行器的性能与燃油效率。

——轻质高温结构陶瓷材料:如碳化硅、氮化硅等,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叶片等部件,降低部件重量15%,大幅提升发动机热效率,增强航空发动机的性能表现。

——航空用SiC/SiC复合材料:密度2.5-2.9g/cm³,室温拉伸强度≥250MPa,1300℃拉伸强度≥200MPa,强度保持率≥80%(1300℃、120MPa应力下氧气环境热处理500小时),具备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性能,适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及飞行器热防护系统。

——高性能航空航天石墨密封材料及制品:具备出色的密封性能、耐高温性能及化学稳定性,可在高温、高压、高转速等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确保航空航天设备的安全运行,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行器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位。

——航天用高性能厚壁管材:抗拉强度≥510MPa,屈服强度≥420MPa,延伸率≥8%,残余应力小于40MPa,超声波符合相关标准,具有高强度、良好韧性和低残余应力等特点,适用于航天领域的特殊管道需求,如推进剂输送管道等,保障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

2、新能源汽车领域

——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材料:研发镍含量≥95%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硅基负极材料,搭配高电压电解液,实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循环寿命超2000次,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与电池使用寿命。

——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6系、7系铝合金用于汽车车身及底盘,屈服强度达400MPa以上,延伸率≥12%,实现汽车零部件减重20%-30%,有效降低整车重量,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突破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等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30%,耐久性提升至5000小时以上,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半固态工艺镁合金:通过半固态工艺提升了镁合金的强度、延伸率和耐腐蚀性能,为新能源汽车部件的性能提升与轻量化提供新方案,有助于降低整车能耗与提高续航能力。

3、电子信息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关键材料:实现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11N)国产化量产,开发193nm浸没式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光刻分辨率达28nm以下,满足集成电路制造不断向高精度、高集成度发展的需求,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同时要关注高纯试剂、电子气体、抛光材料、靶材、掩模板等集成电路其他关键材料。先进封装材料包括IC载板、电镀液、环氧塑封料、电子胶粘剂、硅微粉、临时键合胶等,IC载板作为芯片与外部电路的连接载体,需具备高精度布线能力;环氧塑封料需兼具绝缘、散热和机械保护功能,保障封装后芯片的稳定运行。

——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材料,提升显示面板发光效率、对比度与色彩饱和度,OLED材料发光效率提高20%,QLED材料色彩纯度提升15%,为电子显示产品带来更优质的视觉体验。

——5G通信关键材料: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用于5G基站射频前端,实现射频芯片高功率、高效率、低噪声性能,插损降低至0.3dB以下,增强通信信号质量与传输距离,保障5G通信网络的高效稳定运行。

——电子级超细高纯球形二氧化硅:具有高纯度、低杂质含量、良好的球形度和分散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封装、电子基板、电子陶瓷等领域,可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散热性能,是电子信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4、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可降解医用材料: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用于可吸收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载体,精准控制降解速率与力学性能,满足不同医疗场景需求,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痛苦,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钛合金、钴铬合金、氧化锆陶瓷等用于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牙科种植体,具备优良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与力学性能,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诊断试剂关键材料:量子点、金纳米粒子、适配体等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提高灵敏度、特异性与检测速度,实现疾病早期精准诊断,为疾病的及时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采用三元成分组合设计与超低温3D打印制备工艺,攻克材料降解速率调控、力学性能匹配及成骨活性诱导难题,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填补国内镁基骨修复材料领域技术空白。

5、交通运输领域

——轨道交通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复合材料用于轨道交通车辆车体、转向架,降低车辆自重15%-20%,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与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具备良好防火、隔音性能,提升乘客乘坐体验。

——汽车高性能轮胎材料:新型橡胶材料与增强纤维材料用于汽车高性能轮胎,耐磨性提高25%,抗湿滑性能提升15%,滚动阻力降低10%,降低汽车油耗,保障行驶安全。

——船舶用高性能防腐材料:高性能防腐涂料与金属涂层材料用于船舶船体、甲板、设备,提高海洋环境下耐腐蚀性能,延长船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30%以上,确保船舶长期安全运行。

——空风装置用高性能管材:抗拉强度≥270MPa,屈服强度≥110MPa,延伸率≥12%,超声波符合A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适用于轨道交通、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通风系统,保障空气流通的顺畅与设备的正常运行。

6、能源电力领域

——高效光伏电池材料:新型钙钛矿光伏电池材料、高效多结太阳能电池材料,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钙钛矿光伏电池效率达28%以上,多结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35%,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推动太阳能能源的广泛应用。

——大容量储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液材料与隔膜材料,提升储能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与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以上,循环寿命超3000次,满足能源存储与稳定供应需求。

——电力传输用超导材料:突破高温超导带材大规模制备技术,应用于电力传输、储能、电机等,降低电力传输损耗20%-30%,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促进能源高效传输与利用。

——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储氢管材:抗拉强度≥310MPa,屈服强度≥264MPa,延伸率≥12%,超声波符合A级,循环打压次数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储氢性能,适用于氢气的储存与运输,为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7、环保领域

——高效污水处理材料:超滤膜、反渗透膜、活性炭纤维、光催化材料等用于污水处理,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达95%以上,高效净化水质,助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蜂窝状催化剂、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工业废气处理、汽车尾气净化,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氮氧化物去除率达8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率达90%以上,改善空气质量。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材料: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改性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胶凝材料,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基1,2-戊二醇:以玉米芯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闭环生产工艺制备,具有天然抗菌、高效保湿及100%生物降解性,可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药、医药及高端工业领域,相比传统石油基材料,年处理废弃物超200万吨,碳减排约75%,为环保型材料的应用提供新选择。

8、海洋工程领域

——海洋结构用耐蚀材料:耐海水腐蚀、耐冲刷的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如耐蚀合金钢、纤维增强塑料,用于海洋平台、船舶、海底管道,提高海洋结构物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保障海洋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深海探测用高性能材料:钛合金、高强钢、陶瓷基复合材料用于深海探测器、水下机器人,满足深海高压、强腐蚀环境对材料的严苛要求,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助力深海资源探测与开发。

——海洋新能源材料:风电叶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潮汐能发电装置用耐腐蚀金属材料,推动海上风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9、智能装备领域

——传感器用敏感材料:压电材料、热敏材料、气敏材料用于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响应速度与稳定性,实现对环境参数的精准感知与监测,为智能装备提供准确的数据输入。

——机器人关节用高性能材料: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用于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件,提高机器人运动性能与负载能力,降低自身重量,提升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工作效率。

——智能穿戴设备用柔性材料:柔性电路板、柔性显示屏、柔性锂离子电池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可穿戴医疗设备,提高智能穿戴设备舒适性、便携性与功能性,满足用户对便捷、个性化智能设备的需求。

——本征阻燃半硬质三聚氰胺隔热吸音缓冲材料:具有本征阻燃、隔热、吸音、缓冲等特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部件等领域,填补国际空白,为智能装备的安全运行与性能提升提供材料保障,可有效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噪音与热量影响,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0、国防军工领域

——隐身材料: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用于飞行器、舰艇、导弹,降低武器装备雷达散射截面积与红外辐射强度,提升隐身性能,增强作战效能,使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更具隐蔽性与生存能力。

——高性能武器装备结构材料:高强度合金钢、陶瓷装甲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坦克装甲、火炮身管、枪械,提高武器装备防护性能与使用寿命,保障作战人员安全,提升武器装备的实战性能。

——火工品与推进剂材料:高性能火工品材料、推进剂材料用于弹药、火箭发动机,提高火工品安全性、可靠性与能量输出,提升推进剂比冲、燃烧稳定性,增强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确保武器在复杂作战环境下的有效使用。

——超高纯金属电积板和锭材:具有超高纯度,杂质含量极低,可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的电子器件、精密仪器等关键部件制造,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信号传输质量,满足国防军工对高端材料的严格要求,为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关键支撑。

(二)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的研究与储备是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在纳米材料领域,深入探索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如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实现纳米粒子在高性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均匀分散,使拉伸强度提升50%以上,可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外壳及航空航天结构件,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对于纳米催化材料,精准调控纳米粒子的尺寸、形貌及表面原子排列,将催化剂活性提高1倍以上,为化工、环保等领域的绿色生产工艺提供支撑,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污染。

量子材料作为极具潜力的前沿领域,量子点材料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应用研究至关重要。制备高质量、高发光效率的量子点单光子源,单光子纯度达到95%以上,将为构建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探索量子霍尔材料在新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开发基于量子霍尔效应的超低功耗电子器件,有望推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智能材料领域中,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可用于制作可重复展开的结构部件,形状回复精度达到0.1mm以内,确保航空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运行;智能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药物控释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与长效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专栏2:前沿新材料创新培育计划

计划愿景:在纳米材料、量子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20项以上核心技术突破,形成10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实现20种以上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产与应用示范,推动我国前沿新材料产业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推进举措: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研机构及顶尖高校,成立前沿新材料创新培育中心,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设立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100项前瞻性研究项目。建设前沿新材料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工程化验证平台。

预期成果:

到2025年,完成创新培育中心与中试基地的建设,确定重点研究方向与项目;

2026-2028年,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与知识产权成果;

2029-2030年,实现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产与多领域应用示范。

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开展纳米材料在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实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研发基于量子点材料的高分辨率显示技术,推动显示行业的技术升级;开发智能材料在可穿戴设备中的自适应性调节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等。

(三)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的核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以高性能碳纤维研发为例,企业凭借自身在产业化需求把握和工程化经验方面的优势,提供市场导向与生产实践反馈;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利用其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从材料的基础理论、合成方法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研数据,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共同推动碳纤维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提高我国碳纤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刻不容缓。计划新建5个国家新材料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配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避免重复研究,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规模为1000亿元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新材料领域,拓宽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实行175%加计扣除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研发负担,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专栏3: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促进工程

工程宗旨:认定100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使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5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3%以上。

具体行动:对认定的创新联合体给予每家500-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支持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建设10个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阶段成效:

2026年,完成创新联合体的认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规划;

2027-2028年,创新联合体取得显著技术突破,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行;

2029-2030年,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成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组织开展10次以上产学研用对接活动,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5个以上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四)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重点新材料的初期市场培育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全部材料纳入保险补偿范围,并将对应用企业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至30%,有效降低用户使用新材料的风险,消除其对新产品性能不确定性的担忧,鼓励企业积极尝试使用新材料,推动新材料的市场推广。建立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库,每年遴选100个以上示范项目,给予每个项目500-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展示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效果,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企业应用新型电池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新材料的需求。

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涵盖产品性能、测试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确保新材料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防止低质量产品扰乱市场秩序。开展新材料品牌建设行动,通过举办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品牌评选活动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品牌,提升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栏4:重点新材料市场培育专项行动

行动要点:设立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专项资金,每年规模为50亿元,实现保险补偿机制对所有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培育30个以上国际知名的新材料品牌,使新材料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实施路径:建设10个国家级新材料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开展“中国新材料品牌100强”评选活动,对上榜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包括优先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

预期成果:

2026年,专项资金到位,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启动建设,品牌评选活动开展;

2027-2028年,保险补偿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一批重要标准发布实施,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2029-2030年,市场培育取得显著成效,新材料市场规范有序,品牌竞争力大幅增强。

具体工作包括建立重点新材料市场推广联盟,组织企业开展联合推广活动;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提高企业对标准的执行能力;对入选品牌100强的企业提供一对一品牌培育指导服务。

(五)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

重点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专用装备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组织实施专项攻关。在高性能纤维制造领域,研发高精度、连续化的纤维纺丝装备,将纤维直径偏差控制在±0.3μm以内,确保纤维质量的高度稳定性,满足高端应用对纤维品质的严格要求;开发高效的纤维表面处理工艺,如采用等离子体处理等先进技术,增强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30%以上,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先进半导体材料制备领域,极紫外光刻(EUV)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实现光刻分辨率达到5nm以下,才能满足芯片制造不断向高精度、高集成度发展的需求;研发大尺寸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提高单晶硅、碳化硅等晶体的生长质量和尺寸,例如将8英寸碳化硅单晶的缺陷密度降低至10³/cm²以下,为半导体产业的升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在新材料成型加工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开发适用于多种材料的3D打印装备和工艺,实现复杂结构零部件的快速制造,打印精度达到0.05mm,拓展新材料的应用场景;发展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如自动化纤维铺放、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等,提高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将生产周期缩短4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

专栏5:新材料关键工艺与装备攻坚计划

攻坚目标:突破80项以上新材料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瓶颈,实现50种以上专用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关键工艺的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解决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装备与工艺制约问题。

执行策略:设立100个关键工艺与装备研发专项,每个专项给予2000-8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5个新材料关键工艺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时间规划:

2026年,完成工作专班组建与专项规划制定,启动研发工作;

2027-2028年,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部分装备实现样机制造;

2029年,实现30种以上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关键工艺优化取得显著成效;

2030年,全面完成攻坚任务,工艺与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任务包括研发高性能纤维的新型成纤工艺,实现纤维生产效率提高60%;攻克半导体芯片制造的高精度刻蚀工艺装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开发适用于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自动化成型装备,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

(六)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覆盖新材料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需加快推进,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基础标准研究制定,统一新材料术语、符号、分类等基础标准,为产业内的交流合作与技术研发提供统一的语言和规范,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误解和重复劳动,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重点新材料产品,制定详尽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明确产品性能指标、质量要求和应用规范,例如制定高性能铝合金挤压型材的产品标准,规定其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尺寸精度等关键指标,以及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标准,确保产品在各种复杂应用场景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加强标准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至关重要。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使标准成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有力工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新材料标准走向世界,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规范产品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提高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定价权。

专栏6: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其中包括100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建立健全覆盖新材料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新材料标准的重要引领者,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实施步骤:建设20个新材料标准创新基地,开展标准研究与创新实践。设立标准制定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关键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阶段成果:

2026年,完成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启动标准制定与创新基地建设;

2027-2028年,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创新基地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9-2030年,完成标准体系建设,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我国在新材料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国际测试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建立新材料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及时纳入新技术成果;开展标准国际化推广活动,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七)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设新材料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在全产业链的实时共享和协同运作,大幅提高产业运行效率,通过平台可使供应链响应时间缩短50%以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材料研发数据、市场数据、应用数据等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企业研发决策、市场开拓提供精准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市场需求数据,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材料产品,可将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以上,提高企业创新的成功率和市场适应性。

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新材料研发具有巨大潜力。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新材料性能、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参数,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研发效率可提高40%以上,加速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推广智能制造在新材料产业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质量在线监测和设备故障预测维护,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产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专栏7:“互联网+”新材料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行动核心:培育100家“互联网+”新材料示范企业,建设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互联网+”新材料产业生态。

推进策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示范企业给予300-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国家级产业互联网平台给予重点建设支持。开展“互联网+”新材料应用场景大赛,激发企业创新应用活力。

时间安排:

2026年,确定示范企业名单与平台建设方案,启动专项行动;

2027-2028年,示范企业取得显著成效,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营;

2029-2030年,“互联网+”新材料产业生态成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广泛应用,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变革。

具体任务包括支持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与新材料企业建设1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材料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协同制造在先进钢铁、先进有色金属、先进硅材料、先进建材、先进碳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建设6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建设10个以上新材料领域新技术5G+工业场景、3个以上智能工厂。同时,依托平台探索自然语言、材料语言深度融合的新材料垂类大模型开发,对平台运营和新材料垂类模型开发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

(八)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

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领军企业,是提升产业整体实力的关键。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做大做强。每年遴选5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材料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如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培育出10家以上营收超100亿元的领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专注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培育出1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例如,在高性能纤维细分领域,培育专注于芳纶纤维研发生产的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其独特技术与高品质产品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

加强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材料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回国创业,如为引进的顶尖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每年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0名以上。加强产学研用人才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互聘、联合培养等活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复合型人才1000名以上。

专栏8:新材料企业与人才培育计划

培育愿景:培育出5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培养和引进5000名以上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材料人才队伍,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各类人才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具体措施:设立新材料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每年规模为30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发展活动。建设20个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包括高端人才研修、专业技能培训等。

成果预期:

2026年,完成企业培育名单确定与人才培养基地规划建设;

2027-2028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和引进大量人才;

2029-2030年,实现培育目标,我国新材料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工作任务还包括建立新材料企业成长跟踪服务机制,为培育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开展人才交流对接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的流动与合作;对在新材料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九)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优化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地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环渤海地区,凭借其在科研资源、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材料,打造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建设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产值占地区新材料总产值的60%以上。园区内形成从原材料供应、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如北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材料研发创新,天津侧重于高端装备用新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在长三角地区,依托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培育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江苏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高性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与复合材料的创新应用,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上海则在先进半导体材料方面,凭借强大的科研力量与产业配套,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专栏9: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30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产值占全国新材料总产值的7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新材料产业空间格局。

实施路径:制定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标准与产业集群培育指南,引导各地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设立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规模为5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给予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产业链招商等。

阶段成果:

2026年,完成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启动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2027-2028年,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2029-2030年,实现工程目标,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具体工作包括开展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估,对优秀产业集群给予政策倾斜;组织产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加强产业集群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与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国务院牵头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将新材料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组建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战略研判和路径优化。

(二)加大政策支持

财税支持:设立新材料产业基金(规模500亿元),对重点项目给予30%资本金补助。延续新材料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推行“科技保险+信贷”联动模式。

(三)强化人才培育

实施“材料人才专项计划”,培养100名战略科学家、1000名青年领军人才。在高校增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拔尖计划,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

(四)完善标准体系

建立“新材料标准领航工程”,制修订800项关键标准,推动200项标准国际互认。建设国家新材料标准数据库,实现“一次检测、全球互认”。

备注:本“十五五新材料产业规划”,结合《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进行编写,不作为实际政策引用,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副院长与门诊副主任不雅照,背后的警示?

副院长与门诊副主任不雅照,背后的警示?

小小一米月儿
2025-11-08 08:57:20
问界“车皇”要来了!M9加长版曝光,造型更加豪华大气,瞄准超豪华市场

问界“车皇”要来了!M9加长版曝光,造型更加豪华大气,瞄准超豪华市场

车东西
2025-11-14 20:50:15
周杰伦被昆凌拿捏住了!台媒爆插足婚姻的王子,住的豪宅是昆凌的

周杰伦被昆凌拿捏住了!台媒爆插足婚姻的王子,住的豪宅是昆凌的

小娱乐悠悠
2025-11-14 13:06:44
特朗普:欧洲变了,我很难过

特朗普:欧洲变了,我很难过

新京报
2025-11-15 14:47:12
社评:日方切莫误判中方发出的严正警告

社评:日方切莫误判中方发出的严正警告

环球网资讯
2025-11-14 23:41:19
深圳向西,再造一个“新深圳”!谁将主宰下一个40年?

深圳向西,再造一个“新深圳”!谁将主宰下一个40年?

楼市诸葛
2025-11-15 14:57:18
拉夫罗夫公开表态,俄罗斯只有三个盟友,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

拉夫罗夫公开表态,俄罗斯只有三个盟友,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

议纪史
2025-11-15 17:30:03
一个母亲真能毁好几代人吗?网友:孩子的智商大部分取决于母亲

一个母亲真能毁好几代人吗?网友:孩子的智商大部分取决于母亲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11 01:15:18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要求使馆人员尽量避免外出 外交部回应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要求使馆人员尽量避免外出 外交部回应

新京报
2025-11-14 19:59:14
读懂《庄子》才明白:你焦虑了一生,其实没啥意义

读懂《庄子》才明白:你焦虑了一生,其实没啥意义

洞见
2025-11-08 22:23:06
2-0轻松取胜!同一天中日韩都赢球了!我们亚洲足球真是太厉害了

2-0轻松取胜!同一天中日韩都赢球了!我们亚洲足球真是太厉害了

球叮足球
2025-11-15 09:20:07
美媒公开中国轰炸计划:日本若敢走错半步,将被万枚导弹轰炸成渣

美媒公开中国轰炸计划:日本若敢走错半步,将被万枚导弹轰炸成渣

不似少年游
2025-11-14 07:06:54
狗咬人引发命案已开庭!死者妹妹哭诉曝光细节,恶寒一幕发生了

狗咬人引发命案已开庭!死者妹妹哭诉曝光细节,恶寒一幕发生了

王晓爱体彩
2025-11-15 12:06:56
2026届新秀有多强?NBA高管:弗拉格若明年参选可能跌至第6位

2026届新秀有多强?NBA高管:弗拉格若明年参选可能跌至第6位

罗说NBA
2025-11-15 07:20:01
全球军力排名出炉,俄罗斯位列五强

全球军力排名出炉,俄罗斯位列五强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11-15 16:08:03
后续!“狗主人反杀案”开庭:亡者妻子不愿出庭,妹妹喊冤被网暴

后续!“狗主人反杀案”开庭:亡者妻子不愿出庭,妹妹喊冤被网暴

阿莱美食汇
2025-11-14 13:51:36
影响全球2%石油供应,乌克兰攻击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码头,已被炸停

影响全球2%石油供应,乌克兰攻击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码头,已被炸停

鹰眼Defence
2025-11-15 17:25:44
全运赛场的“隐形黑手”:谁偷走了何卓佳的赛点?

全运赛场的“隐形黑手”:谁偷走了何卓佳的赛点?

曹老师评球
2025-11-15 16:41:11
杀人诛心?世界第1回应6连鞭赵心童:我状态只有10% 他给了我机会

杀人诛心?世界第1回应6连鞭赵心童:我状态只有10% 他给了我机会

风过乡
2025-11-15 08:53:22
官媒发文,63岁何超琼再破天花板,让许晋亨和整个豪门圈沉默了

官媒发文,63岁何超琼再破天花板,让许晋亨和整个豪门圈沉默了

小鬼头体育
2025-11-10 04:33:10
2025-11-15 18:59:00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393235文章数 45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小米之“惑”

头条要闻

山西"狗咬人被摔死"案狗主家10人进院 喊"弄死你全家"

头条要闻

山西"狗咬人被摔死"案狗主家10人进院 喊"弄死你全家"

体育要闻

樊振东和他的尖子班 勇闯地表最强乒乓球赛

娱乐要闻

钟嘉欣婚变风波升级!被骗婚?

科技要闻

撕掉流量外衣,小米还剩什么?

汽车要闻

限时10.59万起 新款星海S9将11月19日上市

态度原创

手机
教育
健康
数码
公开课

手机要闻

大折叠的新方向?消息称荣耀开始评估阔折叠手机

教育要闻

语言·文化·国际视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创新实践展示会暨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数码要闻

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师紫金款开启预售,本月发布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