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作为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蚌埠始终与“车”有缘。
四十多年前,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在这里诞生。站在新起点,蚌埠锚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展现新“汽”势。
在蚌埠简道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随着热冲压、激光切割、冷冲、抛丸喷油等工序有序进行,一件件高强度热成形零部件顺利下线。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刚下线的一批产品打包,这批产品即将发往芜湖的汽车工厂。
“一块钢板,通过这条我们自己研发的自动化产线,只需要22秒,就能变成新能源汽车配套的轻量安全件。”该企业生产负责人万超拿起一个看似轻巧却结构复杂的钢构件说道,在这里每个月能生产7万个配套件。
![]()
简道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加工汽车配套件。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选择蚌埠,简道看中的正是这里正在形成的产业生态。“从签约到试生产只用了不到5个月,”万超补充道,“蚌埠高新区不仅帮助我们加速完成厂房建设,还协助我们对接了本地高校的人才团队。”
简道的快速发展,是蚌埠高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链成势”的生动缩影。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蚌埠,正以一场围绕“轻量化”的产业变革,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不做‘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而是按图索骥,有的放矢。”蚌埠高新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指出,在他们的招商地图上清晰标注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条:围绕高端汽车零部件、智能成套装备、现代工程机械三大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
在这一思路下,蚌埠高新区建立了“链长制”招商模式,由管委会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带领招商团队精准对接。今年1—7月,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7.9%。
如果说简道代表了新技术的引进,那么安徽武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落户蚌埠高新区的故事,则深刻揭示了企业为何愿意在此深耕。
走进安徽武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在全自动预处理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磨边、钻孔,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玻璃与高分子材料胶片紧密压合,最终制成一块块晶莹剔透、性能卓越的汽车玻璃。
“每天这里生产一万片汽车玻璃,目前正在为国内多家主流新能源车企批量供货。”安徽武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钢化生产主管李军介绍,该基地的产品已从传统的汽车挡风玻璃,扩展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隔音玻璃等高端品类。
![]()
安徽武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这片玻璃的升级,不仅是企业产品结构的跨越,更是蚌埠市“玻璃产业”底蕴在新赛道上的价值延伸。
李军认为,蚌埠拥有中国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武耀玻璃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和人才土壤,使其转型发展具备了他处难寻的“基因”优势。
谈及为何选择在蚌埠高新区深耕并持续扩大投资,李军感触颇深,“因为蚌埠高新区给我们的支持是实实在在且贯穿始终的。”
这种支持,首先体现在“推一把”的远见上。在企业寻求市场突破时,高新区主动充当“经纪人”,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供应链对接会,帮助其直接对接头部新能源车企,打开了产品销路。
更让企业称赞的,是“扶一程”的效率。在武耀玻璃新项目建设过程中,蚌埠高新区推行 “拿地即开工” 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将审批流程由“串联”改为“并联”,为企业抢出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
从精准的产业链招商,到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蚌埠高新区正以一套“链式思维”与“服务精神”相结合的组合拳,推动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在这里“聚链成势、乘势而起”,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