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吴清对法国、巴西的访问,正在释放强烈的开放信号。这是2025年11月资本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国际动态,短短四天内,吴清先后与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巴西证监会举行双边会谈,并与法国巴黎银行、瑞银集团等十余家国际机构深入交流。如此密集的高层互动,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可能迎来新的突破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高层访问释放的开放信号
在巴黎,吴清与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主席巴贝特-拉亚尼就欧盟证券市场监管动态展开对话;在里约热内卢,巴西证监会代理主席卢博详细介绍了拉美市场最新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吴清在两地都专门安排与国际投资者座谈,法国兴业银行、瑞士百达集团等机构代表直接提出对中国市场准入的建议。这种"监管机构+市场主体"的双线沟通模式,凸显出此次访问的务实色彩。
![]()
image
官方通报中"宣传解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表述尤为关键。结合座谈会透露的信息,此次出访明显聚焦两个战略方向:一是推动人民币在跨境投资中的使用,二是探索与新兴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互联。这两点正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最迫切的课题。
中欧、中拉金融合作的破冰点
法国作为欧盟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替代。巴黎不仅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更是欧元区金融政策制定的核心参与者。吴清选择将法国作为欧洲首站,与巴黎银行等机构的交流中,绿色金融与跨境ETF成为高频词。考虑到欧盟正在推行的《数字金融包》改革,中法在可持续金融标准对接方面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
image
巴西访问则展现出不同的战略价值。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证监会代理主席卢博的出席颇具深意。近年来巴西在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贸易中积极推进本币结算,这与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高度契合。吴清与巴西监管机构的对话,可能为未来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奠定监管合作基础。
政策工具箱的潜在突破
从座谈反馈看,国际投资者最关注的仍是准入限制。瑞银集团、瑞士百达集团等机构代表提出的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QFII额度管理、债券市场开放和跨境监管协作。目前3000亿美元的QFII额度使用率已超80%,扩容需求确实存在现实基础。
![]()
image
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主席拉亚尼特别提到审计监管合作,这指向中欧审计底稿互认这个老问题。随着欧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趋严,双方在监管互认方面取得突破将直接降低中国企业赴欧融资成本。巴西方面则更关注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可能是中拉金融合作最具操作性的切入点。
中美欧三角博弈下的开放路径
比较不同区域的合作模式会发现明显差异。中美金融合作受地缘因素制约,呈现"有限开放"特征;中欧合作基于产业互补,更接近"渐进开放"模式;而与巴西等新兴市场则可能走"结算优先"路径。吴清此次出访选择法巴两国,恰好覆盖了这两种开放模式的典型代表。
法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其金融市场标准具有示范效应。任何中法达成的监管互认安排,都可能成为欧盟其他成员国参考的模板。巴西则代表着资源型新兴市场的共同需求,其在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方面的探索,可能带动整个拉美地区跟进。这种"欧洲标准+拉美资源"的双轨推进,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战略的巧妙布局。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跳板
此次访问传递出三个清晰趋势:制度型开放正在取代过去的管道式开放,离岸市场建设向新兴经济体延伸,ESG金融成为突破地缘壁垒的新抓手。法国兴业银行在气候金融领域的专长,巴黎银行在跨境ETF方面的经验,巴西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影响力,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吴清在两地都重点宣介了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遇。这种主动"路演"的做法,反映出中国监管层正在转变开放思路——从被动回应国际诉求,转向主动塑造开放议程。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窗口期,这种积极姿态可能带来超预期的开放举措。
写在最后:开放不是选择题
资本市场开放从来不是简单的政策选项,而是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吴清此次法巴之行展现出的开放逻辑很清晰:在欧洲对接高标准规则,在拉美拓展新应用场景。这种双轮驱动既避免了单一依赖某个市场的风险,又能最大限度释放开放红利。当制度型开放真正落地时,中国资本市场将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一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