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74岁了,平时和老朋友聚到一起,总少不了聊聊健康。有人夸他精神好,说他这把年纪还能每天快步走一万步,真是“矫健如少年”。可一聊到体重,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有的大爷觉得,老年人应该越瘦越健康;有人却坚持,瘦得皮包骨反而容易生病。王大爷也犯了嘀咕:瘦点真的更长寿吗?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医生又是如何看待老年人体重与寿命的关系的?
![]()
或许你也好奇,年过六旬,是不是体重越低越好?其实,并非体重越轻就越健康、越长寿。令人咂舌的数据背后,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到底怎样的体重状况才真正有益长寿?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下面我们就结合权威医学研究,一起揭开60岁后体重管理的科学真相。
不少人以为,胖就是万病之源,尤其老了更得瘦着点才好。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北京协和医院的2023年《中老年基础健康调查》数据显示,过度追求“骨感”,反倒有不少风险。“随着年岁增长,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流失速度加快。
”专家明确提醒:体重过低(BMI小于19)的人,骨密度、免疫力、营养储备都容易出现下降。
![]()
《柳叶刀·公共卫生》期刊研究指出,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BMI<19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提升了23.6%,远高于正常体重人群的死亡率。肌少症、贫血、易感染等并发症随之而来。
实际上,轻微偏胖的老年人(BMI在24-27.9范围内)往往因脂肪和肌肉储备较好,抗风险能力更强。“老来瘦”固然要警惕肥胖问题,但“太瘦”并不是理想状态。
保持合适的体重,对老年健康甚至长寿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权威研究与临床观察发现,60岁后,若把体重维持在BMI 22-26的范围,身体可能发生下述积极变化:
免疫力提升:脂肪与肌肉储备能帮助机体抵御应激与疾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内一项包含11000名老年人的队列研究曾显示,BMI适中组的老人感染性疾病住院率下降14.8%,比“老来瘦”群体更少出现反复感冒、肺炎等问题。
骨骼更结实:体型过瘦时,骨密度流失会加剧,容易发生骨折。数据显示,BMI<19的老年人骨折风险高出正常体重组近32%。维持正常体重可以显著减少髋部、脊柱骨折发生率,延长健康寿命。
体力与营养状况改善:体重适中意味着营养摄入也相对均衡。比“超瘦”老人更不易出现肌肉减少综合症、慢性乏力、行动迟缓。很多老人有了更好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
老年人应该怎么科学管理体重?既不能放任“越来越轻”,也别追求“极瘦”。权威医生建议:
适度均衡饮食,多补优质蛋白:鸡蛋、豆制品、鱼类、牛奶都是不错的选择。三餐饮食要保证能量和营养充足,切忌节食或只吃蔬菜水果,避免营养不良和部分微量元素缺乏。
![]()
适当运动,维持肌肉含量:建议每周进行力量训练2-3次,比如慢走、弹力带练习,或轻度哑铃锻炼。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脂肪,更促进肌肉合成,减少“老年肌少症”发生。
定期健康监测,关注体重变化:建议每月至少称量1次体重,观察有无迅速波动。《中国老年健康管理指南》指出,短期内体重减轻超过3%需要引起警惕,及时排查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问题。
实际上,医学界公认的老年人体重管理核心是:“不盲目追求瘦,科学维持于BMI 22-26最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