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动作频频,引发广泛关注。
11月6日,印媒报道称,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IN-SPACe)日前拒绝了多家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继续在印度提供服务的申请。
这一政策不仅给印度通信和广播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还让西方通信服务商趁机获利。
那么,这一系列操作背后,印度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据报道,印度政府此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卫星服务商提出严格限制。
过去,中国卫星通信公司(Chinasat)、亚太卫星通信公司(Apstar)和亚洲卫星通信公司(AsiaSat)等企业在印度市场深耕多年,为印度通信和广播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根据新规定,这些公司的服务申请几乎全部被驳回,仅有少数获得短期授权,且服务期限到2026年3月即告终止。
![]()
政策实施后,印度广播公司如Zee和Jiostar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转向本土通信卫星或西方服务商。
然而,印度本土通信卫星产业尚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尽管印度新航天印度有限公司的GSAT系列通信卫星被寄予厚望,但其能力和覆盖范围
远远无法填补中国卫星退出后的市场空缺。
此外,印度的航天发射能力也表现不佳。
原定2025年完成10次航天发射,但截至今年11月,仅完成了4次,其中一次发射失败。
由此可见,印度的政策不仅未能推动本土产业崛起,还导致了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与此同时,印度的广播公司不得不转向西方通信服务商,例如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和星链(Starlink),支付高昂费用以维持服务。
这种“宁愿花高价买西方服务,也要禁用中国卫星”的做法,最终损害的仍是印度本国用户的利益。
切换卫星服务不仅复杂且昂贵,还增加了服务中断的风险。
从国际视角来看,印度的政策显得更为激进。欧美国家通常通过技术准入标准来规范市场,而印度则直接实施全面禁令。
这种泛化“国家安全”的做法,虽然短期内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印度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发展造成阻碍。
未来,印度要想真正推动本土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方面发力。
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或许能够提供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纯通过禁令来排除竞争。
此外,印度还需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让国内外企业在公平规则下竞争,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印度对中国卫星服务的禁令,再次揭示了其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战略。
然而,这种做法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将是印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与协作才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