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崩塌:三面合围,是谁给了日本法西斯致命一击?
1945年8月初,东京皇居的地下防空洞里,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外面的世界,城市早已是一片焦黑的木炭,而在这里,决定帝国命运的大臣们却还在为一个虚无缥缈的词争论不休——“国体”。
他们似乎觉得,只要能保住天皇的地位,这场仗就不算输得彻底。
可他们没意识到,帝国的死刑判决书,早就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地方,用三种截然不同的笔迹写好了。
![]()
真正决定日本命运的,不是广岛上空那朵蘑菇云,也不是长崎的闪光。
那些只是最后的句号。
整篇文章,早已谱写完毕。
一摊烂泥:在中国大陆耗死的百万陆军
故事得从中国说起。
1937年那会儿,东京的将军们信心满满,觉得拿下中国就是几个月的事。
![]()
结果一脚踩进去,才发现这不是块平地,是个望不到底的泥潭。
淞沪战场上,他们以为是精锐对杂牌的轻松碾压,结果打成了绞肉机,一个师团填进去,出来的时候番号还在,人已经换了一茬。
接着是南京、武汉,每座城都啃得满嘴是血。
中国的打法很简单,也最让日本人难受:你来,我挡不住,但我就是不投降。
我把地方让给你,你占了城,就得派兵守着,就得分兵去管那几百万不服你的老百姓。
这么一来,日军的战线拉得像一根扯断了的橡皮筋,处处都是漏洞。
![]()
占领区越大,兵力就越分散,后勤补给线就越长。
这根漫长的补给线,就成了另一支军队的靶子。
在华北的崇山峻岭和青纱帐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玩法,是当时的日本陆军大学教科书里完全没有的。
他们不跟你摆开阵势打决战,今天扒你一段铁路,明天端你一个炮楼。
日军的小分队出了据点,就可能再也回不来。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一个在中国打了半辈子仗的老油条,在他的日记里反反复复地提这事,说这些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扎在心口的一根刺,拔不掉,还天天疼。
![]()
为了对付这些看不见、打不着的对手,日本只能把最精锐的陆军师团,一批接一批地往中国大陆送。
这些兵,按原计划,有的该去南洋抢石油,有的该站在满洲边境上防备苏联人。
结果呢?
全在中国这个大熔炉里被慢慢熬着。
士兵们从刚踏上大陆时的趾高气扬,到后来每天出门都得提心吊胆,士气一点点被磨光。
所以说,中国战场干了件什么事?
![]()
它没能一拳把日本打趴下,但它像个技术高超的拳击手,用十四年的时间,不停地打出刺拳,在日本身上划开无数个小口子。
一滴一滴地放血,直到这个巨人因为失血过多而头晕眼花,连站都站不稳。
这为后面两位的登场,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一片火海:太平洋上空的工业碾压
就在日本陆军在中国泥潭里挣扎的时候,它的海军在太平洋上捅了个天大的篓子:偷袭珍珠港。
这一炸,把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富、工业能力最强的“包工头”给彻底惹毛了。
![]()
战争的画风,从这一刻起,彻底变了。
日本人打仗,靠的是“武士道”精神,靠的是打了鸡血似的勇气和近乎严苛的训练。
而美国人打仗,靠的是流水线。
中途岛海战是个分水岭。
日本联合舰队一战损失了四艘最好的航空母舰,还有一大批经验最丰富的飞行员。
对日本来说,这种损失是伤筋动骨的。
![]()
一艘航母,从铺设龙骨到形成战斗力,没个一两年下不来。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更是要飞上几百个小时才能练出来。
可对面的美国人呢?
他们的造船厂里,航母跟下饺子似的。
今天一艘“埃塞克斯”级下水,明天一艘“独立”级改装完毕。
飞行员在本土的训练基地里,用着几乎无限的燃油,一批批地速成。
![]()
天上的“零”式战斗机性能再好,打下一架就少一架,补充比登天还难。
美军的F6F“地狱猫”战斗机皮糙肉厚,就算性能稍逊,架不住人家数量多啊,一群上来围殴你一个。
从瓜达尔卡纳尔岛开始,美军总司令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想出了一套专门对付日本人的战术,叫“蛙跳”。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跟你死磕。
你重兵把守的岛,我不打,我绕过去,打你旁边那个兵力薄弱的。
![]()
我占了那儿,立刻修机场、修码头,把它变成我的前进基地,然后用飞机和军舰把你那个重兵把守的岛围起来,断你的补给。
这招太狠了。
无数日军守备队就被这么困死在太平洋的孤岛上。
一开始还天天盼着联合舰队来救援,后来收音机里只剩下美军的劝降广播。
士兵们吃的只剩下野草和树皮,最后在绝望和饥饿中,要么抱着手榴弹自尽,要么就成了活靶子。
到1945年,B-29轰炸机开始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对日本本土进行“地毯式”轰炸。
![]()
日本人住的都是木头房子,美军专门研制了燃烧弹。
一颗炸弹下去,就是一片火海。
东京、大阪这些工业城市,几乎被从地图上抹去。
战争打到这份上,日本的工厂都成了一片瓦砾,还拿什么去造飞机大炮?
美国干的事,就是直接拆掉了日本这部战争机器的发动机,还顺便把油箱给点了。
它用绝对的工业实力告诉日本,现代战争打的不是精神,是钢铁和石油。
![]()
一阵狂风:来自西伯利亚的致命一击
时间到了1945年8月,日本高层其实心里都清楚,仗是打不赢了。
但他们还抱着最后一个幻想: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
这支号称“皇军之花”的部队,虽然精锐早就被调到太平洋和中国关内消耗得差不多了,但账面上还有七八十万人。
日本高层指望着,靠这支军队当最后的本钱,和盟军谈判,争取一个“体面”的投降,至少能保住天皇。
他们甚至还指望着苏联能出面调停。
![]()
因为就在几个月前,《苏日中立条约》还没到期。
他们派人去莫斯科,希望能通过苏联跟美英搭话。
然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早就跟罗斯福和丘吉尔谈好了价钱。
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凌晨,当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的同时,150万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像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兵分三路,越过中苏边境,扑向了关东军。
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跟德国人打了四年,早就练成了一身钢筋铁骨。
![]()
他们带来的,是日本人从未见过的打法——大纵深作战。
成百上千的T-34坦克组成钢铁洪流,直接从日军意想不到的沙漠和山地撕开口子,后面跟着乘坐卡车的摩托化步兵,根本不理会沿途的小据点,直插关东军的指挥部和后方。
驻守在边境的关东军,还停留在拼刺刀、挖战壕的思维里,结果发现对手根本不给你这个机会。
苏联的坦克直接从你的阵地上碾过去,头顶上是呼啸的强击机,背后还可能有苏军的伞兵。
整个指挥体系在开战后几个小时内就乱成了一锅粥。
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关东军,不到一个星期就全线崩溃。
![]()
这一击,打掉的不仅仅是几十万军队,更是日本军部高层心里最后一点念想。
他们指望的谈判资本,瞬间化为乌有。
他们寄予厚望的调停人,成了最凶狠的敌人。
这下,连最顽固的主战派也说不出话来了。
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听着关东军覆灭的消息,终于说出了那句“终止战争”的话。
苏联的参战,就像一个宣告最终结果的法官,敲下了法槌。
![]()
战争结束了。
War Minister Anami Korechika, 那个在会议上坚持本土决战的陆军大臣,回到了自己的官邸,在黎明前剖腹自尽。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以一死,向天皇谢罪。”
参考文献:
Bix, Herbert P.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HarperCollins, 2000.
Frank, Richard B. Downfall: The End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Empire. Penguin Books, 1999.
![]()
Glantz, David M. The Soviet Strategic Offensive in Manchuria, 1945: 'August Storm'.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3.
Mitter, Rana.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