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常德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还创新性地实践了“飞地研发+ 常德转化”模式。
文|哀佳
ID | BMR2004
生物制造,作为以生物质或二氧化碳等为原料,合成生命体功能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前沿技术,正被全球主要经济体视为未来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在推动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为解决能源和资源短缺、改善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据世界自然基金会预测,到2030年,生物制造每年可为全球减少10亿至2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常德,这座产业创新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三线城市,率先发力,通过创新的资源配置和坚实的政策支持,在生物制造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常德样本”。
01
抢占新赛道
《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是全国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常德在抢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方面迈出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
通过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生物制造领域主要由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这四大城市领跑,北京在生物制造领域拥有深厚产业积累和丰富科研人才,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与顶尖高校云集,目前已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集聚8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创新企业,已经搭建起了“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协同模式;
上海则致力于构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制造高地,已经形成了从研发、临床、制造到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与此同时还具备高度国际化以及活跃资本的优势;
深圳作为最具创新精神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典型的“高效转化型”模式,市场驱动、灵活的政策和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极大地压缩了生物制造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和周期;
与之相比,湖南常德的资源禀赋并不突出,但通过高效的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目前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
“现在,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的一个共识,已经变成我们常德上下,也是我们津市(常德三大生物制造基地之一)上下发展的最主要的主导产业。”常德津市市长彭子晟表示。
据了解,自2023年开始,常德市市委书记罗毅君,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牵头成立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班,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区县协同,大力培育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2024年8月,常德在全省开了先河,制定《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同年9月,出台《常德市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产业发展锚定目标,这是中部地区首个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的城市。
2025年8月,《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从财政资金支持、助企服务、要素资源保障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是全国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常德在抢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方面迈出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
2024年,常德全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核心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截至2025年8月,全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核心企业产值达87.59亿元,同比增长24.01%。去年以来,全市共签约引进产业相关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引航生物、利尔生物、鸿健生物等重点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9.8%、94.3%、149.3%。
02
从传统工业到“一中心、三基地”
相比其他省市资源的先天优势,常德的生物制造模式更像是集全省之力面向时代转折点下的定点发力。
常德之所以能迅速发力生物制造,源于其特殊的工业转型历史与深厚的产业积累,而常德的生物制造模式,正是基于自身中部地区的定位和产业基础,并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常德的工业起步于1951年的卷烟工业,这里曾是全国重要卷烟生产基地,著名的“芙蓉王”香烟就产自这里。2003年往后,常德制造产业开始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常德的新兴制造产业发展则起源自2010年左右,开始培育数字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
从传统工业起步,常德历经多次转型和升级,形成了多元化、高端化的产业格局。如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常德抢占产业先机。
常德发展生物制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20世纪60年代,常德津市就采用了发酵法制成晶体味精,开启了湖南省生物制造的先河。此后,津市酶制剂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发源地。经过多年积累,常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酶制剂、甾体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
彭子晟回忆道:“津市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大概有近50年的时间,1978年就成立了湖南省的第一家酶制剂厂,我们是全国最重要的酶制剂的生产基地。2016年获评了国家科技部的酶特色产业基地,2025年又获评了工信部批复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有比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这家酶制剂厂,正是常德生物制造的“种子企业”,然而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这家企业亦曾陷入经营困境。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生物制造中试基地有限公司运营方李洪兵就是当时这家发酵厂的副厂长。1997年,李洪兵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与两名合伙人东拼西凑了480万元,认购了当时的破产资产。李洪兵回忆道:“有人说我们傻,但津市有30年生物发酵底子,我本身也是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有信心把企业做好。”
转机来自2011年,这一年,公司的酶制剂出口量已达17万标吨,占据了美国燃料乙醇市场40%的份额。作为津市当地首家生物制造企业,李洪兵还牵线搭桥,政府主动对接,很快就招引了一批生物制造类企业入驻。“一些合成生物学的前沿科学家跟我对接以后,跟他们先是服务,帮他们做实验,再是推荐给政府,孵化了引航、新合新、慕恩生物等企业。”李洪兵说。
彭子晟坦言:“我们常德作为中部地区,不像西部有资源、能源的优势,东部有人才、技术和靠近市场的优势。我们如何发展好自己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核心是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来明确好细分领域。对于津市来讲,我们主抓的就是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生物食品和生物化学品,打造成千吨、千品、千亿的产业,聚焦细分领域做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单个品种产量发酵能力强的产品。”相比其他省市资源的先天优势,常德的生物制造模式更像是集全省之力面向时代转折点下的定点发力。
2024年9月,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一中心、三基地”获授牌。具体来看,“一中心”是指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主阵地,打造全省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三基地”就是打造常德经开区、津市、安乡三个基地。
其中,常德经开区聚焦生物医药、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日化美妆原料、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功能性原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津市聚焦生物制剂、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特种化学品等领域;安乡聚焦医美原料、生物基材料,以及生物农业三个细分领域。
03
打造优质产业聚集地
当各地争抢成熟项目时,津市另辟蹊径,选择做“育苗人”,投资处于“种子”阶段的初创公司,并以“合伙人”模式精准扶持,与企业共担风险。
如今,常德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还创新性地实践了“飞地研发+常德转化”模式。
具体来看,该模式就是在面对高端科研人才和机构相对匮乏的短板时,常德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创新高地建立研发孵化器,就地吸引顶尖人才和项目进行前端研发。而后,将这些成熟的成果引导至常德成本更低、承载能力更强的中试平台和生产基地进行转化和放大。这一模式巧妙地将一线城市的智力与自身的产业承载力相结合,实现了创新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
以津市为例,如今,津市高新区集聚生物制造产业骨干企业27家,可生产高端产品200多种,除了构建起“研究院—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加速工厂—产业园区”生物制造全链条孵化体系,还搭建了总规模200亿元的16只产业基金,投资103个项目。
彭子晟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与广大的创业团队、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一起合作,共同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先进区。我们请国投集团生物制造专班帮我们做了一个未来十五年的产业发展规划,初步是到2030年能够实现500亿的产值,聚集70家企业,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先导区。到2035年,聚集120家企业,产值1000亿元,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的示范区;到2040年,成为全国以生物制造产业为特色的零碳工业城,这是我们一个未来发展的初步规划。”
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新高地,旨在引育合成生物制造链主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生物制造行业人才密度大、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津市,想要招引大型企业落户并不容易。当各地争抢成熟项目时,津市另辟蹊径,选择做“育苗人”,投资处于“种子”阶段的初创公司,并以“合伙人”模式精准扶持,与企业共担风险。
比如:常德建立了一个基金矩阵,设立了50亿元的常德生物制造母基金和10亿元的常德科创引导基金,合作基金规模超400亿元,实现从孵化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资金覆盖。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导向,契合了生物科创的发展规律。
2017年,津市与广州越秀基金达成战略合作,投资还在创业阶段的慕恩生物。据悉,当时政府还协调了李洪兵为慕恩生物提供代生产车间。
湖南慕恩生物董事长蒋先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地政府有很强的战略眼光。最早跟政府接触的时候,慕恩还是个很小的企业。但津市没有因为慕恩的小,就对这个项目不重视,反而非常重视。”这份信任与支持得到了丰厚回报,公司完成改扩建后,产能产值实现大幅增长。
蒋先芝说:“常德有优越的产业生态与区位条件。常德不仅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还具备坚实的工业基础。这里地处中部,承东启西,是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广阔市场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常德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生物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规划,与慕恩生物的长远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常德有充沛的要素保障与务实的政策环境。常德在土地、能源、人才等方面的保障非常有力,当地政府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服务,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后来,慕恩生物用5年时间建成国内最大微生物菌种库,其研发的真菌蛋白技术,填补了国内菌丝蛋白出海空白。如今,企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并吸引多家企业落户津市,进一步拉长了当地的生物制造产业链。
“这些年,我们也是主动走出去,包括在上海、深圳、天津,我们建了很多研发中心,通过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应用场景招商来对接资源。其中,我们跟上海交大、深圳理工大学、中科院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成立了院士专家团帮助进行成本转化和项目流程推介;为企业创业初期成立了基金,跟国内头部创客机构和FA资本、东方富海等成立了19支基金,已经投了103个项目。其中落地到津市的有23个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合成生物制造的项目。”彭子晟说。
通过项目招引,常德2024年以来已签约引进生物制造重大项目47个。目前,常德已汇聚超过35家生物制造企业,今年前8个月,共招引生物项目16个,总投资34.38亿元。在企业的引进培育中,常德逐步形成了覆盖“孵化型一初创型一成长型一成熟型”的生物制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04
“软实力+硬实力”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常德经开区成立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合成生物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企业家,对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前瞻性研究,为重大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物制造产业要素保障中,常德既靠“硬保障”筑牢产业根基,也凭“软服务”优化产业生态。
“硬保障”中,常德持续关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刚性要素及价格成本。除土地要素、用电要素、水处理要素等工业通用要素外,生物制造企业所需的蒸汽要素、绿电指标、危废处置、专业工人等必不可少的特色要素保障。
例如:常德经开区蒸汽价格低于省内平均水平25%;工业水价可低于市政自来水价格40%;压缩空气成本低于省内平均水平17%;高可靠性供电及光储节能工程,助力企业用电成本降低15%。园区内,标准化厂房一应俱全,企业只需安装产线设备,便可迅速投入生产,大大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
中试平台是生物制造跨越“死亡谷”的关键路径。2024年11月,由常德经开区管委会规划建设、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中试转化基地启动设计建设,预计今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
据悉,中试平台设计有医药类0.5吨级(GMP)、工业类5吨级、10吨级、20吨级四条中试产线,配备国内领先的发酵及附属系统和分离、纯化、精制设备,可同时满足蛋白类、糖元类、多肽类、菌体类、核苷酸、生物基材料、天然活性化合物等当前主流产品的中试需求。
“软服务”中,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比如:为完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咨询和人才支撑作用,常德经开区成立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合成生物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企业家,对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前瞻性研究,为重大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常德还建立了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商、网络征询等方式,畅通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诉求反映渠道,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华说,在考察了十余个城市后还是选择了常德,主要是看中了这里有专家顾问、中试基地、产业基金等优势,此外,常德市政府的前瞻性也很突出。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生物制造视为未来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从国家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支持力度。美国推出“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欧盟发布《与自然共筑未来:推动欧盟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的发展》,日本出台《生物战略2024》……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2023年也已达42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将保持每年近17%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各大经济体正在竞相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旨在抢占全球生物经济制高点。
生物制造技术正通过重构物质生产底层逻辑,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跃迁。这不仅仅只是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抓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