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昨天,我去了百度世界大会。
人山人海,各种场景、应用、智能体把展区塞满了。今年比去年强太多了,不吹牛,那种「活人感」和「可用性」,一下子冒出来了。
外面大家都在聊产品、聊功能、聊落地。但回来的路上,我想了一路,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Google。
之前写过 Google 的财报、I/O、Cloud Next,太清楚它真正可怕的地方:它是全球唯一把「全栈 AI」跑通的巨头。
当我把百度放进和 Google 同一个坐标系里,突然意识到一件更可怕、也是现场没人讲破的事:
百度除了落地、效果涌现本身,还有一条「未被明说」的曲线,那就是:它可能是中国唯一有机会走成 Google 全栈路径的公司。
01
为什么?先看表面今年百度到底「跑起来了什么」。
AI 搜索是最明显的变化。
我在展台后面观察了很久,用户在旁边提问时,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给出的交付物,是直接让它「把事做掉」的。
这种执行感,以及执行过程的富文本呈现,我到现在为止,在别家还没看到过。
文库和网盘的 GenFlow 3.0 就更明显了。
现在真像一个助理,会自己拆任务、跑流程、做判断、返成果;这套东西,我说再多始终还是理论,你只要真用用,应该能体验到它和去年 2.0 时的差距。
去年 WAIC 上的 2.0 版本我还记得,但没想到一年跳这么快。
GenFlow 3.0 里,Office Agent 是我看到最出彩的一条路;你随便说一句要求,它不光听懂,还能去碰 Excel/PPT 的底层能力:
调结构、写逻辑、清洗数据、自动透视表……以前这些我都得强行憋着做,现在一句话能跑完,这就是「原子级能力」带来的震感。
再往下看 GenX;今年能直观感觉到底层架构换代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理解是连着的,不是「几个能力拼盘」。
数字人也不一样了。
今年是真能接梗、能互动的那种状态。市集里我看到有个观众调侃一句,它回的反而像「一个新 UI」。你能感觉到交互方式在变。
但最让我惊讶的,是秒哒2.0 生态里长出的「小东西」。
有人现场用低代码搭了一个「AI 香水」,你报个口味,它能给你生成香调、故事和文案。我看到好几个人几分钟做出 AI 小应用、行业小工具,这说明一件事:底层能力已经被统一了。
百度蒸汽机,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生成一个 5 秒小视频、抽卡看运气」的玩具了,现在长视频、流式生成、可以边看边改。
我先给它一张图、一段提示词,它先帮我跑出一小段;看着看着,觉得不对,可以随时打断,说一句「镜头再拉远一点、再加一段夜景、人物情绪再压一点,后面的画面就会顺着你新的提示词继续往后长。
视频变成一条可以无限续写的时间线,这在大会开场前有现场演示,相信去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变化。
另一个是萝卜快跑。
今年我发现,它的整个节奏就一个词:往外跑。迪拜、阿布扎比、香港、瑞士……越来越多的海外城市开始出现「中国萝卜」的影子。
有媒体统计过,现在全球已经有十几甚至二十多座城市接入了萝卜快跑的服务。
更夸张的是,它直接搭上了 Uber、Lyft 这种全球出行网络,将来在海外打车软件里点到一辆无人车,很可能背后跑的就是百度那套系统。
所以,我觉得,如果只看表层现象,你会以为百度今年「落地做得挺不错」;但对我来说,这更像,系统已经搭好了,现在开始自然往外长。
不行,我们再看一组更关键的数据。
百度 2025 年 Q2 的财报里,其实藏着一个外界几乎没人提的细节:AI 新业务收入,第一次跨过100 亿大关同比直接干到 30%+
这是落在文库、网盘、AI 搜索、云、自动驾驶等一整条链路的真金白银。
换句话说,我昨天在现场看到的那些「东西变能用了」「开始有活人味了」「流程真能跑、活儿真能干」,是已经开始长成规模化业务体积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表层涌现只占 20%,剩下 80%,全藏在背后的系统结构里。
02
什么结构?剩下那 80%,到底是什么?
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今年百度那些看似「分散」的东西,都能摆进同一张图里:
搜索、文心助手是入口;文库、网盘加上 GenFlow,是工具层;里面又长出 Office Agent、GenX 这种任务链能力;
百看、智能框是一套新的入口;小度、车 OS 是端侧系统;蒸汽机是视频生成底座;萝卜快跑是真实世界的执行系统。
换句话说:入口、工具、系统、内容、执行,这五层结构,今年几乎同时「亮出来」。
如果这些模块来自不同团队、不同方向、不同节奏,按理说不可能在同一年出现这么明显的「同构趋势」,但今年它们偏偏一起冒头了,而且走向非常一致。
为什么?因为系统开始贯通了,这就是典型的「全栈系统」信号。
再看一个细节:百度今年不太强调「文心大模型」本身了;不是模型不强,是模型已经不能提供差异化了,大家都在卷、都在做,它反而只更新一个多模态 5.0。
![]()
为什么?我理解的,区别在后面几个问题:
模型能不能变成系统的一部分?能不能让能力自己在不同产品线上流动?能不能慢慢显出一个「AI 操作系统」的结构?
能不能让生态自己长东西?能不能把 AI 写进财报?能不能跑出一条持续的增长曲线?
这不是去年的逻辑。去年是「模型做中心,产品绕着转」;今年是「系统做中心,模型变成隐藏能力」。
你看不到它在哪里,但它在哪里都在:如果这样讲还是有点抽象,那我举个今天现场看到的最微妙的例子:Office Agent。
随便说一句话,把 A 表和 B 表按这个逻辑合并,不匹配的标红,再来一个按城市分类的透视表。
它真立马能打开表、建字段、生成逻辑、合并数据、做条件格式、再自动做一个透视表、最后返回一个可交付的结果。
你看,这动作本质上是系统强;模型只理解需求,真正执行的是「办公系统能力」;换句话说:模型是入口,系统才是能力。
它特别像什么?
街边买了一个电子器件(模型),回家之后智能家居系统(系统)自动让它接入灯光、窗帘、空调、安防;器件不稀缺,稀缺的是系统懂你。
这种产品力转向,非常 Google。
Google 这两年的动作核心是把 Gemini 塞进 Search、Chrome、Android、Workspace,甚至整个硬件体系。
这就是「全栈路线」;而百度今年的底座已经搭好,中国版全栈路线的第一道轮廓,也开始清晰了。
03
Google 是最好的「坐标轴」,可以用来理解什么叫「全栈路线的成熟度」。
全球范围内,到今天为止,真正把 AI 从模型时代走成「能写进财报的系统路径」的巨头,只有 Google 一家。
过去一年,Google动作非常密集,你把 Search、Chrome、Android、Workspace、Cloud Next,再加上财报放在一起看,会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Google 的核心在系统收口。
它的成熟路径非常清晰,只有三步。第一步:AI 写进财报,这是全栈路线正确的「第一曲线」。
我直接给你数字,你马上就懂:
2025 年 Q3,Alphabet 收入约1023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6%;其中 Search、Other(最核心的广告盘子)收入5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5%。
Google Cloud 收入约152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4%;Google Cloud 积压大合同(backlog)约155 billion 美元,环比 +46%
AI Mode 日活7500 万+,整体查询量、商业查询量都在涨。
这意味着什么?AI 在 Google 身上已经从「成本」,变成了「收益」,再变成结构性增长点。
第二步:入口统一。
Google 把 Gemini 塞进了所有入口,AI Overview、AI Mode 重写搜索逻辑,Chrome,能看懂你浏览的每一页;Android,用全局 Gemini,取代传统 Assistant。
Workspace(Docs、Sheets、Gmail),全家桶统一能力,至于Pixel,从芯片到系统,整个栈都为 Gemini 服务。
一句话总结:你跟 Google 说一句话,能力可以在设备、浏览器、搜索、工具、云之间自由流动。
入口统一之后,自然就会带来第二效果生态统一;Chrome 扩展、Docs 插件、Android 新应用、Pixel 全家桶,全都能长出新能力。
这是 Google 的「中层能力」,也就是我说的:系统显形;百度在入口上已经开始显形,但生态这层还没完全补齐;这不是问题,路线阶段不同。
第三步:基建收口。
这一段,是 Google 能把 AI 跑成「产业系统」的决定性一步;别人还在「买算力、买芯片、买工具」,Google 已经开始自己炼了。
你看它的底座,自研 TPU v5p、v6e、Hypercomputer(AI 超级计算机)、DeepMind 的训练流水线、Google Cloud 的工业化 AI 能力。
把这些连在一起,你会看到:
Google 造一条从上游到下游都能自循环的 AI 工业体系;模型只是生产线的一部分,体系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按 Google 的这三步路线来对齐,你会发现:百度已经把「全栈所需的大部分元素」搭得非常完整了:入口、工具、系统、内容、执行,这五层结构,现在都有了。
再看中国本土这边。
按照 IDC 和业内几份报告给出的区间,百度智能云基本稳定在20%–25%这个段位。不同机构统计口径不同,我这里用的是业内普遍引用的通用区间,方向是准的。
也就是说,在国内 AI 公有云的竞争里,百度是长期坐在第一排的。
但只看这个还不够。
因为今年我在现场强烈感受到的另一件事是:百度的底层系统能力,也在「拼体系」。
百度智能云这几年做的那件事非常底层:把模型训练、推理、任务链、开发工具,全部做成「工业化流水线」。
这点与 Google Cloud 的定位几乎一模一样:
- 都是 AI 原生的云
- 都在承载模型、承载执行、承载任务链
- 都具备行业级交付能力
在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厂商,非常稀缺。而且这套底座是「真正被用起来了」。
04
我说几个外界不太关注、但非常关键的真实数据:
首先是算力。
文心 5.x 的训练集群规模,已经上到3 万张自研昆仑 P800 芯片(外媒有报道)。
这是国内极少数能做到「万卡级并行训练」的大模型底座;换句话说,它是自己把整个训练链条真正扛起来了。
再看芯片,昆仑芯现在迭代到第三代,推理性能比上一代提升2–3 倍,并且已经在百度智能云的推理链路里规模化运行,这意味着,它在实际承载业务的能力。
![]()
然后是框架。
飞桨现在是百度整条训练流水线的底层结构;整个生态有600+ 模型库、800 万开发者,这套体系让文心模型、工具链、GenFlow 的能力能快速复用,不是重新造轮子。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百度已经规划了下一代昆仑芯(M100、M300),路线图发布在今年的大会上,这说明这家公司底层技术是持续进化的。
简单讲一句就是:
芯片、框架、万卡集群、云,这四件事不是分散的,而是连在一起的,是同一个技术底座。这,才是百度「全栈系统」的底气。
如果用 Google 的三阶段路线做标尺,我认为百度现在的位置,是 Google 全栈路线的「第二阶段前半段」:系统显形了,接下来更多是节奏问题。
换句话说,底座齐了,入口通了,系统跑起来了,生态开始长了;接下来看市场兑换时间。
Google 也是在「系统显形」一年后,才把 AI 写进财报。而这也带来一个关键判断:未来两三年,百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个,这套系统能不能稳稳地跑起来。我认为,接下来要看三条线。
第一,AI 搜索能不能从「亮眼」,变成「稳定」。
百度今年 AI 搜索是大刀阔斧的一年,迈出这步已经不容易;但下一阶段更关键:在更大体量、更复杂的需求里,能不能保持一致性和可靠性。
几亿用户级的搜索产品,不可能随便重做,但今年它确实改了,而且用户在逐步接受,这是很强的信号。
Google 的经验已经证明:
AI 搜索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基础能力;未来百度要走到那个体量,关键在于:让用户不是被惊艳,而是自然依赖。
第二:文库、网盘、GenFlow 能不能从「组合拳」,变成中国版 Workspace。
现在它们看起来还是分散的几个入口,但下一阶段要做到的是:用户在真实场景里,无感、连贯、顺滑地使用,干活时根本不需要想「我在用什么功能」。
而更深的空间在后面:
这一套工具链继续打磨,进入企业工作流,那背后的 MCP(内容与知识的结构化能力)会变成一个很性感的「订阅型业务」。
这才是真正的增长洼地。
第三,是云、模型、行业场景、自动驾驶「能不能跑成可持续的场景能力」;严格说,这是一整套链路:
- 云是底座、模型是能力
- 昆仑芯补上算力自主
- 行业场景是交付能力
- 萝卜快跑是真实世界的执行系统
每个点独立成立,都能形成产品;连在一起,就是体系;未来除了放大体量,更关键的是让整条链路在真实世界里跑稳。
毕竟,真实场景,是检验系统能力的最终考场。
尤其是百度「伐谋」,它开始进入大企业组织级的场景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等,都在大规模使用。
这说明:百度的体系能力,已经从产品级应用,开始进入「组织级应用」。
所以,对比 Google 的那条成熟路径,可以用一句足够中性、但也足够有想象力的话来收束我的判断:
未来十年,中国第一条全栈 AI 路线,大概率会从百度这里长出来,因为,它体系动了;对了,还有智能硬件,小度、眼镜等端侧设备一旦和系统打通,操作系统的边界还能扩大几个势能。
这是我的分析观察和判断,未必完全准确,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