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分钟,鄱阳到南昌。
![]()
不是“规划”,不是“有望”,是2023年底就要跑起来的真高铁。
![]()
昌景黄高铁联调联试的鸣笛声,已经把“赣东北最大县”鄱阳的闹钟摁掉——再睡,就错过站台了。
一条高铁,三座站,把4215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直接折进南昌半小时生活圈。
鄱阳南站12000㎡的站房,比老站放大三倍,2台4线,不是县级小站,是按地级枢纽标准硬塞进来的“外挂”。
去景德镇吃一碗冷粉,15分钟;去黄山拍一张云海,1小时。
过去“鄱阳人出门先坐船再转大巴”的段子,从此只能当梗讲。
高铁只是开胃菜。
10月,鄱阳湖水利枢纽拿到环评“通行证”,130亿元在入江水道落闸。
鄱阳县要搬一部分、护一部分、兴一部分:3座新排灌站、20公里堤防升级,把“洪水走廊”改成“水柜开关”。
简单说,以后旱了能补水,涝了可关闸,沿湖田亩不再靠天吃饭,稻虾共作的30万亩“红色田园”先吃上定心丸。
田里的小龙虾比人还忙。
前三季度GDP增速7.2%,跑赢全省,30万亩稻虾共作撑起了“全国最大小龙虾县”招牌。
![]()
别只记住“吃虾”,记住数字:50亿元的鄱阳港综合物流园一期已经竣工,500万吨年吞吐量,虾出去,化肥进来,节奏对标九江港,运费却省下一截。
文旅也跟着蹭流量——鄱阳湖湿地公园晋升4A,200万人次年客流,高铁开通后,周末南昌家庭把这里当成“后花园”,门票、民宿、莲藕、米酒一起卖,农民转身做老板。
行政地图里,鄱阳归上饶;生活地图里,鄱阳人看病、买房、逛商场直奔南昌。
气象预警、手机信号、物流报价,默认“南昌圈”。
这种“身在上饶、心在南昌”的撕裂,被昌景黄高铁焊得更紧——车票系统直接把鄱阳写进南昌城际序列,官方文件却还在上饶栏里。
未来十年,大概率出现“省里开会去上饶,回家高铁南昌东”的日常,县域治理的“双核模式”会成为江西样本。
三条增量,一张明牌:
高铁把距离做成减法,水利把风险做成除法,产业把土地做成乘法。
鄱阳不再只是“人口大县”“面积第二大”这类平面标签,而是正在长出立体角色——南昌的后厨房、长江中游的龙虾仓、环鄱阳湖的水利阀门。
下一站,当列车广播响起“鄱阳南到了”,请记住:
27分钟,不只是时间,还是一座县城重新丈量自己的标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