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过保后,我就彻底告别4S店了。”“90后”车主孙女士的选择颇具代表性。现在,她会在第三方养车平台对比筛选后下单,“体验感更接近网购,离家近,服务不逊于4S店,价格也更有优势”。
在卖车越来越难赚钱的背景之下,不少4S店寄望于售后维修业务的增长,但上述消费端的变化,令4S店措手不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4S店数量从3.2万家缩减至3.14万家,净减少650家,其中退网门店达2749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测,若按此趋势延续,全年4S店净减少量将接近1500家。
在11月6日举办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年会上,该协会会长肖政三直言,中国广大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考验。他表示,以压库或被迫降价方式换取市场份额和销量增速的模式,以及固有产业链商业合作模式、供应链体系结构,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汽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传统4S店,太难了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超半数(52.6%)经销商陷入亏损,仅29.9%实现盈利。74.4%的经销商面临价格倒挂的问题,其中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新车销售毛利更是低至-22.3%,陷入亏损境地。
这一收缩态势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从边缘合资品牌雪佛兰、斯柯达,到主流合资品牌本田、日产,再到豪华品牌BBA、捷豹路虎,均启动了渠道缩减计划,行业 “瘦身” 已成必然。
当前经销商遭遇的挑战主要包括:客流增长陷入停滞,自然到店客户持续减少,线上线索转化率偏低;价格倒挂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旧款车型滞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陷入恶性循环。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车销售的大面积亏损让经销商普遍处于现金流赤字状态,资金链断裂风险持续攀升。在消费市场疲软与厂家批发量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为缓解资金压力被迫低价抛售新车,形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局。同时,融资到期履约难度加大,现有流动资金已逼近支撑极限,生存状况愈发艰难。
崔东树认为,汽车4S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震荡。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叠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5%的冲击,行业生态被彻底重构,向新能源转型成为经销商的生死抉择。
在此背景下,中升控股、永达汽车、和谐汽车等头部4S集团纷纷调整战略,通过改建华为智选店、独家代理比亚迪等方式拥抱新能源品牌,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行业数据也印证了新能源转型的必要性: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的经营状况显著优于传统燃油车品牌。前者盈利占比达42.9%,持平占比22.7%,亏损占比34.4%;而后者盈利占比仅25.6%,持平占比15.8%,亏损占比高达 58.6%。
肖政三表示,当下豪华、合资、自主品牌的经销商,普遍存在网点布局不合理、盈利能力不足和厂商关系紧张等问题,总体上处在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结构失衡导致的网点过密、库存高企和进销价格倒挂。
商超模式是更好的选择吗?
相较于传统4S店扎堆城市边缘、需消费者专门规划时间前往的弊端,商超店将汽车展示无缝融入日常消费场景。年轻人在逛街时,可顺路完成看车、咨询、订车等环节,大幅降低了购车的时间与空间成本,这种便捷性精准契合了当下快节奏的消费需求。
这一场景化营销模式的先河,由特斯拉于2013年引入中国。彼时,其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设的体验店,不仅成为科技爱好者的打卡地标,更成功打破了传统4S店远离核心消费场景的行业局限,为汽车销售渠道创新提供了全新范本。
对年轻消费群体而言,商超店的核心吸引力远不止于便捷,还在于其营造的平等舒适消费氛围。消费者无须应对4S店导购常见的“过度推销”与“居高临下”的服务态度,可以真正实现“想看就看、想问就问、想试就试”的购车体验,这种去中心化的服务模式,匹配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值得关注的是,商超模式的兴起并非孤立的渠道变革,而是与线上消费生态相辅相成。如今,获取汽车信息的渠道已从传统车友圈转向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懂车帝的专业横评、小红书的真实车主反馈、B站的深度长测报告等内容,让消费者在到店前就已完成精准的车型筛选。如今,这种“先线上调研、后线下体验”的新型购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瓦解了此前传统4S店的信息垄断优势。
当然,商超模式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自2022年起,一些汽车品牌开始关闭部分商场展厅,将资源向成本更低、功能更齐全的郊区门店转移。背后的原因在于,除车辆销售本身的收入外,多数汽车商超店因场地限制等问题,无法提供售后维修、金融服务、二手车交易等稳定的利润补充业务,这也成为商超模式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不过,这并不能否认商超模式的价值。行业共识是,退出市场的是未能驾驭新模式的品牌,而非商超模式本身。这种轻量化、场景化的渠道创新,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已然成为汽车行业吸引新生代用户的关键抓手,其未来发展仍具广阔空间。
更加多元的后市场选择
在新车销售渠道加速迭代的浪潮中,汽车后市场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曾经,4S店凭借配件品质的可靠性与维修技术的专业性,长期垄断车主保养维修的核心需求,稳稳占据行业首选渠道的地位。但如今,随着第三方汽车服务机构的崛起,这一延续多年的传统格局也被打破。
疫情催化了后市场服务模式的革新。其间,轮胎、机油等汽车保养相关产品的线上搜索频次大幅飙升,直接推动“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快速普及。这种高效便捷的服务形态,与4S店相对烦琐的传统服务流程形成反差,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服务模式的迭代升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行业洗牌,则进一步放大了后市场的变革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达57.8%,保有量突破 3000万辆。然而,主机厂自建售后渠道覆盖有限,叠加零部件价格高昂、维修技术复杂、专业技师短缺等多重难题,导致后市场服务体验滞后于新车销量增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加速,威马、哪吒、集度等曾经热门的品牌相继退场,其遗留车主的售后需求,进一步向第三方售后服务商转移。
在此背景下,天猫养车、途虎养车、京东养车等第三方头部平台顺势崛起。线上预约、透明报价、维修进度实时查询等数字化功能,更加匹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而相较于4S店更具优势的价格水平与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案,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渠道的吸引力,推动后市场竞争格局持续优化。
针对当前行业困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广泛的退出机制调研。肖政三表示,下一阶段,协会将抓紧推动品牌经销商授权合同示范性文本的推广工作,加快授权合同退出条款行业标准化文件的研制,为行业转型与规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汽车流通领域在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升级。面对当下的行业变化,传统汽车经销商也需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才能跟上市场的新节奏,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
作者:刘珊珊
编辑:郑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