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景冬阳
“铃铃铃……”每周六妈妈的电话准时到达。接起电话,妈妈那裹着乡土气息的声音扑面而来:“咱家的花生收完了,今年收成好得很,给你寄点解解馋不?”
我拿着手机笑,轻声回道:“不用啦妈,早市上随处能买到。”
“那能一样?”妈妈的语气带着点执拗,“外头卖的花生哪有咱自家种的香?就给你少寄点啊,尝个念想。”
我终究拗不过她,笑着应下。挂了电话,思绪早已飘回了老家的花生地,那些收花生的日子,像浸了蜜的花生仁,甜丝丝地在记忆里散开。
收花生的田里总不缺乐趣,“烤花生”便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找片空旷的地方,几个小伙伴挽着袖子,你一锄头我一铲子,挖个地锅形状的坑,再在侧面凿两个小洞排烟。等坑挖好,就往里头丢带着叶子和梗的花生,架起干柴点燃。火苗“噼啪”地燃着花生,烟气顺着侧洞袅袅散开,带着草木的清香和花生的微甜,在田埂上散开飘去。等火渐渐弱下去,把烧得焦黑的花生扒出来,剥开带着焦痕的壳,里头的花生仁白里透红,带着点湿润的水汽,咬一口,既有烧烤的干香,又有新鲜花生的清甜,那奇妙的口感,是再精致的零食也比不了的。
相较于孩子们的野趣,长辈们更偏爱“煮花生”。不用繁杂的调料,就接一锅井水,把刚拔下来的新鲜花生洗干净了放进去,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炖。不一会儿,锅里就冒出腾腾热气,花生的香气顺着锅盖的缝隙钻出来,飘满整个院子。等花生煮透,捞出来装在竹篮里,趁着热乎劲儿剥开嫩壳,红皮裹着白胖的花生仁,像刚睡醒的娃娃般可爱。放进嘴里嚼一嚼,面乎乎的,甜意顺着舌尖漫到心里,那是最纯粹的农家滋味。
从田鼠窝里“掏花生”则是收花生时意外的惊喜。花生地里总藏着不少田鼠,收花生前,它们想偷吃到花生可不容易,可一旦花生被连根拔起,垛在田埂上,裸露在外的花生就成了它们的“囊中之物”。这些小家伙没有运输工具,每次都把花生一颗一颗往嘴里塞,腮帮子鼓得像含了两个乒乓球,一颠一颠地跑回窝里储存。有时候,我们顺着田鼠的脚印找到它们的窝,挖开一看,竟能掏出一筛子饱满的花生,惹得大家笑得合不拢嘴,为丰收季添了几分热闹。
花生拔后需在地头垛晒,防着下雨或是有人来偷,“看花生”的活儿我总抢着做。搬一张竹床倚着花生垛,白日晒暖,入夜便躺看星空。夜幕落时,田野静极,凉风吹散了夏日的燥热。睁眼可见银河如银带横天,繁星与村落灯火相映,日子都似闪着光;闭眼有清风拂面,仿佛带着星辰的气息,让人心里格外宁静。耳旁秋杨“沙沙”、河边蛙鸣悠悠,间或掺着蝉声,交织成自然交响,让人忍不住静下心来,感受生命的脉动。
等花生差不多收完,用犁耙把地再翻一遍时,还能“拾花生”。有些花生长在主根系的旁枝上,收花生时容易被遗漏,犁耙翻地时,不少落单的花生会被翻出来。即便大家已经拾过一遍,仍会有一些“漏网之鱼”。这些花生在松软的泥土里,遇上一场秋雨,就会悄悄生根发芽。这时候,采“花生芽”就成了新的乐趣。把花生芽采回家,洗干净,在锅里大火翻炒,加一点调味粉,端上桌,脆嫩爽口,满是鲜香,又是一道让人难忘的美味。
又是一年收获季,那些收花生的日子里,有欢笑,有惊喜,有家人的牵挂,也有大自然的馈赠。愿每个人的日子都像这花生季一样,饱满丰盈,仓箱可期,岁岁都有好收成,年年都有暖心的回忆。
电话里妈妈还在絮絮叨叨说着寄花生的事,我的心里满是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