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的和汇园里,有一株石榴树,枝繁叶茂,我来时石榴花正开。
每天早晨从文聚公寓到和汇园吃早餐要从石榴树下经过,中午吃完午餐回文聚公寓也要从石榴树下经过,晚饭后从和汇园回文聚公寓还要从石榴树下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无意间见证了石榴树从开花到结果。夕阳下,石榴树映出一种宁静的美。深绿的叶片和拳头大小的石榴镶嵌在金色的光晕中,犹如一首首清新的诗篇。不觉间,思绪飘向茫茫乌蒙山区勐果河畔的故里,回到那座见证了历史沧桑,沉淀着岁月印记的老屋,想起了老屋后院里的那株苍翠的石榴树。
老屋建于清朝晚期,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土坯瓦房四合院。坐北向南,背靠大银山,面迎勐果河。正北三间瓦房,东西各一幢厢房,南边对应着一幢面房,中间有一个四方的天井。院落虽然简陋但布局典雅,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尽显古朴意韵,使整个院子充满了舒适与和谐。我的整个童年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度过的。
老屋前后各有一个园子,屋后的园子里有一株石榴树,据说是我的曾祖父所栽。每当春夏之交,在金黄灿烂的阳光下,石榴树挺拔青翠,枝干遒劲,枝条曲折蔓延,嫩绿的叶子翠色欲滴,错落有致,像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这时,我和小伙伴们便会走出四合院到后院里,整天围在石榴树下,看石榴花开,看石榴结果,盼望着石榴成长,盼望着石榴成熟。
每当中秋之夜,银盘似的月亮高挂在天空,洒下皎洁的月光,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山村的夜晚。这时,奶奶便会用一个竹篮盛上满满的石榴,摆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再放上刚刚从广袤的田地里收获的稻谷、玉米、高粱、黄豆、花生和自己亲手用荞麦面粉、芝麻、瓜籽等和着红糖水烤得喷香的月饼,虔诚地供奉月亮。之后,邀约上亲朋好友,围着八仙桌品尝月饼,分享石榴,畅谈人生的苦乐,感受丰收的喜悦,其乐融融,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上世纪80年代末,祖父退休回乡养老,和父亲商议后在老屋前的园子里建盖起了一座新居。在新居的院落里,他也栽下了一棵石榴树并加以精心照料。他说:“石榴多子多福,象征团结和睦。让石榴树继续为家庭带来福气!”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遍大江南北时,哥哥嫂嫂也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勤耕种,勤养殖。在父母亲的帮衬下,在离老屋不远处另外择址建起了一栋充满现代气息的两层小楼,庭院里栽满了葡萄、芒果、酸角、柑橘、枇杷、柿子等果树,空气中时常弥漫着淡淡的果香,庭院常年绿意盎然。不知何时,父亲在庭院的西南角栽下了两株石榴树。当石榴熟透时,哥嫂便会请来乡邻,大家围坐在树下,一起分享采摘的果实。大人们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品尝着甜美的石榴,孩子们则在一旁欢笑嬉戏。这些时光,充满了乡村的温暖和家的感觉,也使得石榴的甜美不仅仅只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从师大校园到勐果河畔,从老屋到新居,石榴树跨越了空间的限制,联结了时间的脉络,见证了老屋的变迁,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
石榴树,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果树,更是一段珍贵的家族历史,一份永恒的传承。
作者:李锦荣(作者系楚雄州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