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充分发挥专委会专家作用,省食药安委食品安全专委会将《专家有话说》系列活动中开设5期《名医话食安》系列宣传。邀请专委会医疗系统的专家们结合专业领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用“名医权威”破解“认知偏差”,用“专业解读”替代“谣言误导”。……(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为充分发挥专委会专家作用,省食药安委食品安全专委会将《专家有话说》系列活动中开设5期《名医话食安》系列宣传。邀请专委会医疗系统的专家们结合专业领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用“名医权威”破解“认知偏差”,用“专业解读”替代“谣言误导”。
在中华饮食文化中
“吃核桃补脑”
“吃猪蹄美容”等
“以形补形”的说法广为流传
“以形补形”
究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还是未经科学证实的猜测?
今天,我们邀请省食药安委食品安全专委会委员、省中医院紫东院区急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仲跻巍,从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营养学视角,对“以形补形”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中医“取象比类”的智慧:
形与神的关联
“以形补形”并非中医药食疗的全部,而是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取象比类”在民间的一种具象化或简化理解。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取象比类”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形态、性质、变化规律,来类比、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药物和食物的选择。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古人构建了“藏象”学说,即:将人体内脏与自然界的五行、四时、五味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动态平衡的生命体系。
中医经典中对药物形态与功效关联的认识,也强调其深层含义。例如,《本草备要》曾言:“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而相类者”。
这表明中医在认识药物时,确实会考虑其形态特征,但这种考虑是基于其内在的“性、气、质”与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相类”关系,是一种高度抽象和系统化的认知,与民间直观理解、停留在表面形态的“以形补形”存在本质区别。
中医食疗真谛:
性味归经与辨证施治
中医食疗的基石是“药食同源”,即许多食物本身也具备药物的功效,只是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归经”是指食物或药物对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表明其作用靶向性。“五味入五脏”是中医食疗的精髓之一,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也就是说,某种味道的食物对所对应的脏腑有更强的亲和力或调节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功效。
中医食补的有效性更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疾病的性质、病程阶段等进行个性化选择,而非一概而论。
例如,同样是健忘,如果是因为肾气衰退所致,应从补肾入手;而选择胆固醇含量高的猪脑,反而不宜老年人服用,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等风险。
如果仅仅看“形”,猪脑确实形似大脑,但其高胆固醇的“性”和不适合特定“证型”的“辨证”原则,使其并非普遍适用的补脑佳品。这揭示了“以形补形”具有局限性。
现代科学视角下的“以形补形”:
营养与吸收
现代营养学揭示,食物在被人体摄入后,必须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变成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并不存在“吃什么补什么”的直接物质转移。
核桃仁外形酷似大脑,在民间被视为补脑佳品。现代科学研究确实证实,核桃对大脑健康有益,将其归因于核桃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ω-3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这些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对青少年的脑细胞发育和延缓成年人的脑组织衰老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中医角度看,核桃味甘性平,微苦微涩,归肾、肺、大肠经,有补肾固精、健脾补血等功效。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肾气充沛则脑髓得养,因此核桃的补肾作用是其健脑的关键。核桃补脑的有效性是现代科学和中医理论的“巧合”,而非简单的“以形补形”。
许多“以形补形”的食物,其益处同样源自内在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盲目“以形补形”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真正的健康食养之道是:理解“取象比类”的抽象思维,融合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谨和五味”的整体观与现代营养学的“均衡膳食”原则,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选择食物,而非拘泥于简单的“以形补形”之说。
供稿:食品协调处
日期:2025-11-1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