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整理邮件的时候,看到女儿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本科录取通知书,突然很感慨。
谁能想到,这个中考差1分没挤进市重点、从未学过素描的女孩,不仅逆袭斩获伦敦艺术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两所名校offer,还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在苏格兰的风里,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今女儿已是大二学生,回望从中考选校到海外求学的五年,每一步都像一场“顺势而为”的冒险。
作为理科出身、习惯左脑思维的家长,我最大的收获是:教育不是把孩子塞进预设的轨道,而是看见她的天赋,陪她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
中考失利后选校:去适合她的土壤
女儿中考成绩出来那天,全家陷入沉默,不上不下的分数,把我们推向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岔路口。
是挤进制内区重点,继续卷数理化?还是试试国际学校,给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另一种可能?
我和她父亲都是计算机行业从业者,习惯了逻辑推导、理性判断,属于典型的左脑思维。但我们一直清楚,女儿和我们不一样。
她不爱刷题,总在房间里捣鼓各种 “小创作”:用彩纸拼贴成绘本,把捡来的树叶做成标本,甚至会对着窗外的云画一下午。
![]()
图源 | pexels
中考前最焦虑的那段时间,她把融化后流了烛泪的蜡烛裱进小相框,摆在书桌前,说“看着它就觉得平静”。
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这个孩子的快乐,从来不在解题的标准答案里,而在那些需要想象力、创造力的右脑世界里。
我觉得,随着AI的发展,未来更需要能洞察情绪、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人,这恰恰是右脑思维者的主场。
放弃体制内的安全感,选择艺术方向的国际学校,是我们做过最勇敢也最正确的决定。
而让女儿受益良多的,还有学校的2+1学制。现在回头看,这个选择简直是为留学家庭量身定制的。前两年在上海校区打基础,最后一年和同学集体前往英国总部校区过渡,既避免了孩子独自出国的孤独与慌乱,又给了她适应海外生活的缓冲期。
记得她刚去英国时,每天都会分享琐事:和室友一起学做饭,第一次煮面条煮成糊状;在套间里和同学分工打扫卫生,为了谁倒垃圾拌嘴;跟着中国同学一起逛超市,摸清了哪些食材性价比高。
![]()
图源 | pexels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其实是最好的成长课。在学校营造的集体氛围里,她学会了独立,也收获了并肩作战的朋友。
女儿说,在那里上课,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主动探索热爱,这种状态让她每天都充满干劲。
![]()
孩子的选择,比名校光环更重要
申请季到来时,女儿的offer如期而至——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两所都是在艺术领域响当当的名校。
不过伦艺的名气更大,位于伦敦市中心,资源也更集中,身边很多朋友都觉得肯定选伦艺,但女儿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其实她的选校思路,是在一次次体验中逐渐清晰的。
申请初期,她和很多孩子一样,对伦敦充满向往,觉得只要是伦敦的好学校就可以。
但一次英国研学改变了她的想法。那次研学,她走过伦敦的繁华街道,也逛过英国的中小型城镇,意外发现自己更偏爱安静的环境。
“伦敦太热闹了,信息太多,反而静不下心做创作”,她在电话里跟我说,“那些古老的教堂、慢节奏的街道,让我觉得思想能沉下去”。
![]()
图源 | pexels
放假的时候,她主动提出想去格拉斯哥看看。我们之前对格拉斯哥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它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
直到她回来分享,格拉斯哥的街道充满艺术气息,当地人温和有礼,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校园,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艺术院校的自由氛围,这正是女儿想要的。
后来我们了解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不仅本身是艺术名校,还能获得格拉斯哥大学的学位认证。这所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大学,QS排名稳居前80,亚当・斯密等众多领域大咖都是校友。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觉得可惜?放弃伦艺的光环,选择相对“小众” 的格拉斯哥。但我知道,选校从来不是选“最好的”,而是选“最适合的”。
我关注到近几年艺术留学的趋势,发现越来越多学生不再盲目追求伦敦的名校,而是更看重院校的学术氛围和生活成本。
![]()
图源 | pexels
格拉斯哥的生活成本比伦敦低30%左右,拥有众多美术馆、博物馆,每年还会举办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对于艺术生来说,是“低成本高收获”的理想之地。
而且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环境艺术、雕塑等专业,在业界口碑极佳,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这些都印证了女儿选择的合理性。
![]()
当家长学会“看懂”孩子的创作
亲子关系也变了
女儿现在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与雕塑。刚听到这个专业名字时,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心里犯过嘀咕:
“雕塑很美,博物馆里的伟大作品都是雕塑,但现实一点说,将来作品卖不出去怎么办?就业面会不会很窄?”
这种焦虑,在我仔细研究了学校的课程目录后消失了。原来现在的艺术专业,都是泛学科融合的,毕业后既可以做公共空间设计,也能从事策展、艺术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就业路径比我想象中宽得多。
![]()
图源 | pexels
女儿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让我们惊喜的瞬间。前段时间,老师让她做一组拼贴作品,她把作品贴到了当地教堂的布告栏里。
老师看了之后,特意告诉她:“不要拿回来,就让作品留在那里。”
她把作品照片发给我们时,我没有说看不懂,而是认真地分享我的感受,倾听她的创作思路。
包括后来她每次分享作品,我哪怕听不懂专业术语,也会肯定她的创意和努力。
这种转变,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今年我第一次走进年轻人喜欢的Labubu店,跟着女儿开盲盒,一下子买了六个,就为了抽到喜欢的蓝色款。
女儿笑着说:“妈妈,你现在越来越懂我们年轻人了!”
其实我知道,这不是懂年轻人,而是学会了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
图源 | pexels
现在的我深刻体会到,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 “完整的人”。这个时代,AI能解决逻辑运算、数据分析等左脑擅长的工作,但无法替代创造力、共情力和审美力。
就像我之前思考的,未来的消费市场需要的是能洞察小众需求、满足情感价值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固守学好数理化的惯性思维,也不必焦虑于 “未来20年孩子会怎么样”,不如把目光放回孩子本身,看见她的天赋,尊重她的选择,做她最坚实的后盾。
最好的未来从来不是预设的,而是孩子在热爱里,一步步走出来的。
*本文素材整理自IEIC大会艺术教育论坛家长分享,有删改
正在考虑转轨国际学校、想要为孩子做长远规划的家长,可以来参加远播教育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多元升学规划咨询会。
咨询英/美/澳/港/日等方向国际学校
面见招生官,提前摸底孩子水平
根据孩子特质,1V1制定升学规划
扫码领取门票↓
EDU · 相关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