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在本地走访和整理的两个真实案例,像给这场冬日里看不见的风险打了个警钟。先说河南郑州的李女士。她网购了几袋土豆片,收到快递后打开箱子,一眼就觉得颜色“不对劲”。她没有洗手,直接解开包装尝了第一片,颜色确实偏暗,但她判断没有变质,继续吃了几片。当天晚上肚子开始痛,随后腹泻不止,身体迅速脱水,家人把她送到医院。检验结果来得很关键:粪便样本里大肠杆菌超标。可让人吃惊的是,土豆片的样本大肠杆菌却符合标准,医生据此高度怀疑问题出在拆快递后手部卫生不达标,进而引发了她的零食摄入与消化道感染的连锁反应。
再说江西瑞昌的余女士。她拆快递时顺手揉了揉眼睛,没想到越揉越痒,眼睑肿胀,还出现红肿和疙瘩。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疱疹。分析原因时,医生直指“身体抵抗力不足+拆快递后没有洗手就揉眼睛”这条路径很可能让病毒趁虚而入。她的恢复过程耗时半月,期间痛感和不适都很折磨人。
这两起事件看似“偶发”,却揭示了同一个现实:快递包装在打包运输、揽件、派送的过程中,表面很容易沾染尘土、细菌、病毒。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的李侗曾主任医师提醒,外包装除了可能携带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细菌,还有冬季活跃的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以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消化道病毒。来源很广,途径也多,最常见的就是在包装完成后,外包装经由环境与快递人员的呼吸道病毒、细菌污染,收件人接触后,若揉眼、触摸口鼻或直接吃食物,病原体就有机会进入人体。
![]()
快递在流通链条中的传播路径,简单说就是这样:外包装沾了污染物,快递员、分拣环节的人员手上带菌,拾取尘土与微生物的环境也可能成为桥梁。你若在拿到包裹后没有及时洗手,手指再去揉眼、再去碰嘴,或者把食品直接放入口中吃,那么风险就会放大。尤其是冬季,病毒和某些细菌的存活时间较长,传播力也更强。
在采访和对照资料时,我也注意到专家提出的日常防护要点:对快递进行简单消毒,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健康习惯。可操作的做法包括尽量选用无接触配送,减少与快递员的直面接触;把快递放在空气流通的区域,静置一段时间让病原体失去活性;拆封后尽快把外包装丢弃在门口的垃圾桶,内部物品再进行冲洗或用75%酒精等消毒剂擦拭;拆封后务必做好手部清洁与消毒,避免口鼻眼部直接接触。
![]()
这场关于“快递脏不脏”的对话,其实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一次提醒。外包装会不会带来风险?会不会无形中把细菌、病毒带进家门?在生活细节里,答案逐渐清晰:包装表面可能存在多种病原体,来源广、路径多,最易被忽视的往往是“手上带菌后揉眼、吃东西”这一步。
李侗曾主任给出特别实际的建议:拆快递前后要有一个小小的卫生自我约束。先说无接触配送,减少和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其次把包裹放在通风好、空间宽敞的位置,静置几分钟,让外包装表面的活性病原体尽量失去活性;拆封后把外包装丢在门口垃圾桶,里面的物品再进行冲洗或用消毒剂处理;最后洗手,尤其是手指缝、指甲缝,洗到指尖也要干净;拆完包裹后不要急着用手去揉眼睛、摸脸部,也不要把未洗手的手去碰到食物。
具体可执行的小细节,大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先把包裹放在门口,静置一段时间;用湿巾或清洁布擦拭外包装表面,随后丢弃、清洗手部;对包裹内部物品,用清水冲洗或用适度消毒剂处理,再进家门;最后再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用75%酒精擦拭,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品接触到易损的材料。若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应及时就医。
值得强调的还有一个现实挑战:很多人买到零食、日用品等,第一时间就直接吃、直接用,缺乏饭前洗手的意识。疫情后时代,公共卫生教育要从“买回家就放心吃”变成“买回家先做三步再吃用”。这不是吓唬,而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稳妥的防护底线。
![]()
此外,社会层面的治理也应当跟上。快递行业在高峰期的物联、分拣、投递环节繁多,工作人员的手部卫生、环境清洁、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等,都需要被纳入常态化监管。个人层面,培养良好习惯不难:出门取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拆封动作分步进行,避免把外包装和内部物品混在一起;对可重复触碰的表面使用无刺激的消毒剂,避免直接对皮肤和粘膜造成刺激。
回到那些真实的人与故事。李女士的经历让人警醒,手卫生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余女士的经历则提醒我们,病毒并非仅存在于空气中或别处,眼、口、鼻、皮肤的微小破口都可能成为入口。我们不能只盯着“是不是污染的食物”这条线索去追究,应该把视线拉回到日常行为中:拆快递前后的一两分钟卫生习惯、对外包装的处理方式、以及家人之间的相互提醒。
![]()
在网络和媒体不断放大的“快递脏了吗”的讨论里,我更关心的是公众能从中得到什么可执行的改变。答案很现实:要有成本可承受、执行可落地的日常防护措施;要有来自行业的规范更新和监管落地;要有公众教育的持续性与耐心。只有当每一个环节都被提醒、被执行,这场看不见的威胁才会逐步降温。
你可能会问:到底要不要把外包装全扔掉再洗手?还是说先把包裹放在门口再拆?我的建议是把风险分阶段降到最低。第一步,尽量选无接触配送,减少直接接触。第二步,包裹放到通风处静置,外包装尽快处理。第三步,拆封后用清水或湿巾擦拭内部物品,随后彻底洗手。第四步,吃东西前再清洁口腔与手指,避免未洗手就直接进食。若你愿意,也可以像我这样,把这些步骤变成家庭的小约定,写在家规里,成为常态。
最后,社会各方的参与也很关键。商家应更透明地告知外包装处理方式,配送员和分拣人员加强个人卫生培训,监管部门完善监测和曝光机制,媒体继续把科学知识讲清楚,帮助公众建立防护的“日常常识”。这不是恐慌,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负责。
朋友们,你们在真实生活中拆快递时有过哪些小做法,让你现在依然坚持?遇到过类似的困扰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你觉得社会还能再做哪些改进,能让像李女士、余女士这样的经历不再重复?你的声音,或许能成为他人避免伤害的那道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