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2日,张家港凤凰山景区像往常一样迎来深秋的游客。午后阳光透过香樟树叶洒在石阶上,谁也没想到,几小时后那座矗立山腰十六年的文昌阁会陷入滚滚浓烟。
当天傍晚,火警铃声划破景区宁静,消防车沿着盘山公路呼啸而上。幸运的是,由于扑救及时,这场大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未波及周边山林,但23米高的阁楼内部已是一片狼藉。
次日发布的官方通报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关键信息:火灾系游客使用香烛不慎引发。这短短十二个字背后,是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更敲响了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长鸣警钟。
要说清楚这场火灾的来龙去脉,得从文昌阁的身世说起。这座建筑不是历史文物,而是2008年由凤凰镇立项建设的现代景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009年10月才正式落成。它被委托给邻近的永庆寺管理,平日里主要供游客登高望远,阁内没有收藏任何文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火灾虽然造成建筑损毁,但至少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不过“永庆寺”这三个字倒是有段曲折往事。史料记载,梁武帝时期确实有过一座永庆寺,属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名刹,但历经千年兴废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这座永庆寺是1993年新建的,因为历史上这个名字知名度高,所以就沿用了下来。寺内所有建筑都是现代新建,没有古代遗构,与那座千年古刹其实没有实质关联。这段历史背景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古建筑需要防火,现代仿古建筑同样需要防火。
引发火灾的香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地位。无论是寺庙还是文昌阁这样的文化场所,烧香祈福是延续千年的习俗。但鲜有人意识到,这些寄托美好愿望的香火,在干燥的秋季会成为致命火源。
根据消防部门以往案例,香烛引发的火灾通常具备三个特征:火势发展快、容易复燃、难以预警。明火接触可燃物后,短短几分钟就能形成燎原之势。特别是文昌阁这类高处建筑,空气流通快,一旦起火,火情蔓延速度远超平地建筑。
虽然官方通报未披露具体细节,但“使用不慎”这四个字已经勾勒出可能的场景——也许是香烛放置不当倾倒,也许是余烬被风吹落,也许是对焚香容器管理疏忽。每一个“也许”背后,都是安全管理环节的缺失。
从技术角度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文昌阁本身具有较好防火性能,但内部装饰、家具、游客携带物品都可能成为助燃物。23米的高度相当于七八层楼房,给消防供水带来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救援力量响应迅速,加上建筑独立于山林,有效控制了火势蔓延。
这起事故与2017年某古镇钟楼火灾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那座木质古建筑在二十分钟内焚毁殆尽,正是因为缺乏现代消防设施。相比之下,文昌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救援争取了时间,但这样竟不能成为松懈的理由。
火灾次日,张家港市迅速成立事故调查组,在通报中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这段话看似程式化,实则蕴含着多层深意:首先要认定直接责任,即涉事游客的具体行为界定;其次要厘清管理责任,永庆寺作为受托管理方是否存在监管漏洞;最后是监管责任,景区管理单位是否尽到巡查提醒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因过失引起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可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果查明管理方未尽到消防安全职责,还将面临行政处罚。这些法律条款不是虚设,它们构成了追究责任的依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报中“举一反三”的承诺。这四个字意味着当地政府准备从单个事件中提炼出系统性改进方案。具体可能包括:全面检查景区消防设施,规范宗教场所用火管理,加强游客安全教育,建立更严格的巡查制度。
特别是对于仿古建筑群,需要制定差异化消防策略——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习俗,又要杜绝火灾隐患。比如是否可以设立集中焚香点?是否应该推广电子香烛?是否需要限制高处建筑的香火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整改中找到平衡点。
![]()
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更广阔的背景,会发现类似隐患普遍存在。根据应急管理部2024年数据,全国文物建筑火灾中,用火不慎占比高达37.2%。2022年某省古塔火灾、2023年某市仿古阁楼火情,起因都与宗教用火相关。
这些数据警示我们:传统文化习俗需要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找到共生之道。张家港这起火灾发生在现代仿古建筑已是万幸,若是发生在真文物建筑,损失将无法估量。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场火灾也引发了对“仿古建筑”价值的思考。虽然文昌阁不是历史文物,但作为承载当代人文化记忆的空间,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2009年建成以来,它已成为当地市民休闲活动和游客观光的地标。
这种附着在建筑上的集体记忆,同样值得用消防安全来守护。就像一位建筑学者说的:“保护历史遗迹是守护过去的记忆,保护现代文化建筑则是创造未来的遗产。”
回到事故本身,最发人深省的是那个被忽略的“不慎”。每天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文化场所里,有多少类似隐患正在被忽视?可能是一个未完全熄灭的烟头,一堆堆放在角落的纸箱,一段老化的电线,或者就像这次——一支无人看管的香烛。安全管理的精髓不在于事后补救,而在于事前消除这些“不慎”。
现代安全管理中的“海因里希法则”指出:每起重大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如果能在第一个隐患苗头出现时就介入,很多事故本可避免。
这次火灾还暴露出公众安全意识的短板。在很多游客认知中,钢筋混凝土建筑是“烧不起来的”,这种误解往往导致麻痹大意。
实际上,现代建筑火灾可能比木质建筑更危险——钢筋混凝土在高温下会爆裂,内部装饰材料燃烧会产生毒烟,高层救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持续宣传教育,让“消防安全无小事”成为社会共识。
特别是文化旅游场所,应该将安全教育融入游览全过程,比如在门票上印制防火提示,在入口处播放安全教育短片,让每个游客都成为安全监督员。
看着调查报告的最后落款日期“2025年11月13日”,这个时间点值得铭记。它不仅是一起火灾事故的备案时间,更应该是全国文化场所消防安全升级的新起点。
就像通报中承诺的“全面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坚决杜绝此类事故发生”,这需要制度建设、设施投入、人员培训、公众教育形成合力。从景区管理者到普通游客,每个人都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夜幕降临时,凤凰山上的焦糊味已经散去,但这场火灾留下的思考理应长久回荡。那一炷不慎倾倒的香烛,烧毁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映照出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平衡困境。
当我们重建文昌阁时,要重建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形体,更应该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安全信仰。
毕竟,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香火是否旺盛,而在于这些承载记忆的空间能否安然跨越时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