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今天随便写了一个事情,结果跟预期的一样,后台好多人批评我。
我总结了一下,他们觉得我没有明确骂那个闯入别人家被杀的人,就是我太软弱,立场有问题。
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还是老样子,不置可否,不予辩驳。
作为休息前的一个聊天吧,我们聊一个话题:
拼命。
大家觉得,在所有的事情里,头脑一热,以命相搏是不是最容易的选择?
我一直很喜欢苏轼《留侯论》中的一段话: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尽管文章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但这段话我一直都记着。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个场景在我大学毕业后见了很多很多。
就连我自己的亲戚都有因为见辱而斗,最终落一个终身残疾的。
事情的起因不过是种地时候的一点分歧,最后大打出手到了要拼命的地步。
家里人怎么全都劝不住,非要去拼命,结果受了重伤,一只脚再也不灵便了。
很多年之后问他后不后悔。
他坚持说不后悔,反正不能让人欺负。
我很敬佩他的勇敢,但我真的见过他因为腿的问题而暗地里叹气。
![]()
【△放这个照片纯粹是喜欢,跟文章无关。】
盛怒之下以命相搏,确实是一种勇气。
很多人都很喜欢《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唐雎。
因为他敢拿刀威胁秦王,哪怕以命相搏也要“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我也很喜欢唐雎的勇敢。
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唐雎的勇气,却没有心情和耐心好好读读全文,看看这份勇气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唐雎问秦王:“你见过普通人发怒吗?”
秦王说:“那不就是摔掉帽子,甩掉鞋子,跟人拼命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但唐雎很看不起这种“怒”。
他说:“你说的那种是愚蠢之人的愤怒”。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看到了吧,唐雎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要跟人拼命的人。
他真正欣赏的勇敢是“士之怒”。
一个人要发怒,要有价值,要有智慧地发怒,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以头抢地拼命。
这样的“勇敢”,听起来很解气,但然后呢?
盛怒之下以命相搏,这很容易。
而且一个人敢拼命,这确实是有血性的。
但我不欣赏这种勇猛。
如果一个人轻易以命相搏,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
【△钧言堂的小马】
盛怒之下,拼命最为容易。
而与之对应的是,最难是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理性,做到有理有据。
那些批评我的朋友们,我很羡慕他们的勇气。
但或许终有一天,他们会读到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会明白莎士比亚在《Macbeth》中所说的那句话:
谁能够在惊愕中保持冷静,盛怒下保持稳定,激愤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好了,不多聊了。
我自己很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头晕目眩,更别说跟人以命相搏了。
我只是讲故事,至于大家听出来什么,这就跟大家自己的阅历和智慧有关了。
最后分享《史记》中的一句话: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祝大家日后都能成为上将军吧。
身体不适,我去睡了。
大家晚安喽~~~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就像这个温润的钧瓷小瓶子
谁知道她曾经历过1300度的炽烈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