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这三个字:少计较。
正如老话常说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一个人要是事事都计较,那真的可就活得太累了。
其实想想,我们烦恼的大部分事情,压根就不值得放在心上。
就像《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在理,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
人若是能把世间的纷扰看淡些,那么心里就不会忽而焦虑忽而恐惧。
人这一辈子嘛,活的就是个心态,凡事尽可能少计较一点,自在就多一分。
少计较得失
得失这东西,你越是盯着它,它越缠着你。
然后,自己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它吸收了,可自己还不自知。
爱计较的人,就像手里握沙一般,你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有时候吧,我们自己先放平心态,反而得到的更多。
唐代有个官员叫卢承庆,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考核官员政绩。
有个运粮官因为船遇大风,粮食翻沉,损失严重,卢承庆就给了他“中下”评语。
岂料这人得知后,既不辩解,也不沮丧,平静接受。
卢承庆看到,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改评“中中”。
再看运粮官依然淡定如初,没有半分欣喜。
最后卢承庆大为赞赏,给了“中上”评价。
后来有人问运粮官为何如此淡定,他说:“沉粮非我所能控,既已发生,计较无益。做好本分才是正理。”
白居易写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那些爱计较得失的人,其实自己永远找不到心安之处。
因为得失本是常态,强求呢只会徒增烦恼。
不如把心放宽了,处处都是归宿,而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与得失和解。
因为他们明白——人生是长河,一时的得失不过是浪花一朵。
少计较对错
家里嘛,从来就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
很多事情争出了对错,却伤了感情,实在得不偿失。
北宋名相富弼,一直以来以忍让著称。
有次在街上听到有个同僚指名道姓骂他,而且话很难听,富弼却充耳不闻。
身边有人替他抱不平,富弼说:“恐怕他是骂别人吧。”
那人坚持说:“明明指名道姓骂你。”
富弼又淡然道:“天下同名同姓者多矣。”
富弼并非懦弱,而是深知——在无谓的争执上耗费心力,才是真的愚蠢。
这个故事就记载在《宋史·富弼传》里,细细品味,别有深意。
《格言联璧》中说:“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生活当中,那些总是计较别人对错的人,其实他们也永远看不清自己的问题。
争执对错就像蒙着眼睛走路,结果就是既看不清方向,也到不了目的地。
放下对错之争,不是认输。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
少计较成败
人这一生,所谓的成败固然重要,但若只看结果,那就错过了过程中的美好。
就像登山一样,如果只盯着山顶,就会忽略沿途的一些奇松怪石、云海缭绕。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都在旅行考察。
他二十二岁就出门游玩大江南北,五十四岁才淡然回家,大半辈子在路上。
没有功名,没有官职,在世人眼里实在不算成功。
他也历尽了千辛万苦,有时断粮数日,有时遭遇强盗,成果却无人问津。
临终前,他却欣慰地说: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你看,他的心态就是好,一直以来自己在乎的不是成就多大,而是真正活过、走过、见过。
这个故事记录在《徐霞客游记》序言中,每次读来都非常让人动容。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太在乎成败,反而束手束脚,不如把该做的事做好,结果自然会来。
就像种地,天天扒开土看种子发不发芽,反倒会把苗害了。
人生如四季,春种秋收自有其时,少计较成败,方能专心耕耘。
人生在世,我们学会少计较,是给自己松绑。
然后,让心灵腾出地方,装更重要的事。
最终,计较少了,天地就宽了。烦恼少了,快乐就多了。
人这一生,活到一定年龄也许就会发现:
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反而越丰厚。
愿你我在纷扰世间,修得一颗不计较的心。
从容度日,淡定前行,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