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反腐再出重拳:两高官同日被"双开"暴露权力寻租新变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11月11日同步公布的两则通报,在金融系统掀起震动。吉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张巍与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原副行长刘杰同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两人违纪违法行为中呈现的"靠企吃企"新形态和"麻将桌腐败"等细节,折射出金融领域权力寻租的复杂生态。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张巍案:金融监管者成国资"蛀虫"
出生于1978年的张巍曾是吉林金融系统的"少壮派",从吉林信托董事会秘书一路晋升至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通报中"靠企吃企"的定性尤为醒目——他不仅利用企业融资审批权收受私营企业主贿赂,更直接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这种将公权力异化为"提款机"的行为,暴露出金融监管与市场边界模糊地带的腐败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张巍的违纪违法行为贯穿其职业生涯多个阶段。在吉林信托任职期间,他通过违规经商办企业进行利益输送;转任监管岗位后,又滥用审批权为他人谋利。这种"旋转门式腐败",反映出部分金融干部将专业经验异化为寻租工具的危险倾向。其案件也印证了金融反腐向"穿透式监管"深化的必要性——不仅要查办现职问题,更要追溯权力寻租的历史轨迹。
刘杰案:"麻将桌腐败"背后의系统性失守
相比张巍,1977年出生的刘杰案件更显荒诞。这位深耕四川农信系统二十余年의"老金融",长期通过与管理服务对象打麻将赢取钱财,将牌桌异化为权钱交易平台。通报中"将应当由本人支付的费用由他人支付"等细节,揭示出腐败行为已渗透至其日常生活。而"违规设立并使用‘小金库’资金""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等行为,则暴露了地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의全面溃散。
刘杰의堕落轨迹具有典型性:从凉山农商行董事长到省联社副主任,其利用职务便利在"项目承揽、资金拨付"等领域大肆敛财,涉案金额"特别巨大"。这种"链条式腐败"——即通过长期经营关系网实施系统性贪腐,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中尤为危险。其案件也警示,金融反腐需重点关注"土皇帝"现象,防止地方金融诸侯成为监管盲区。
金融反腐进入"深水区"의三大信号
两起案件虽分处监管机构与商业银行,但共同释放出金融反腐向纵深发展의清晰信号:
一是腐败形式日趋隐蔽化。从张巍의"靠企吃企"到刘杰의"麻将桌交易",权力寻租不断伪装成正常商业行为或人际交往。通报中"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与不法商人长期勾肩搭背"等表述,反映出违纪违法手段의预谋性和组织化特征。
二是腐败后果更具破坏性。张巍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刘杰违法放贷数额特别巨大,二人의行为已超出个人廉洁问题范畴,直接威胁金融安全。这要求反腐工作不仅要算"政治账",更要算"经济账",强化对金融腐败经济损失의追偿机制。
三是监督体系持续升级。两案均涉及"党の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情节,但仍在换届审计、巡视巡察中被精准发现。今年3月两人同日被官宣落马,11月又同步公布处理结果,体现纪检监察机关对金融领域问题线索并联查处能力提升。
随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此类"双开"案例将成为净化市场常态。但根本之策仍在于推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现代化,通过强化股东穿透管理、完善授信审批分权机制、建立从业人员廉洁档案等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当每一份金融权力都被关进制度笼子,"靠企吃企"腐败变种才可能真正绝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