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嘴哥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如今的钓鱼装备越来越精良,鱼却越来越难钓。
最近几次野钓,几乎崩溃了,不是白条就是鳑鲏,想要的大板鲫少得可怜。这不禁让我想起30年前,一根竹竿做的鱼竿、鹅毛浮漂、一根绣花针捏成的鱼钩,几乎就是全部的钓鱼家当。
想到这里,70-80后一代人,难免会有些怀旧了。
![]()
我还记得,30多年前,也就是1990年左右,那个时候,钓鱼的人不多,而且装备也很简陋。鱼竿是用竹子做的,鱼漂直接找一片鹅毛,鱼钩稍微费点事,把绣花针烧红,用老虎钳捏弯,或者干脆用一个铁丝在磨刀石上磨一下,就能弯成一个鱼钩。
![]()
![]()
为了钓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把家里竹竿做的扫把给拆了,只为找一根细长且弹性不错的鱼竿,那个时候没少挨打。因为我家附近没有竹林,只有自己拆家了。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老图片,也许能勾起大家对竹子鱼竿的一些回忆。
![]()
![]()
图:竹子做的鱼竿
第一张图是用竹竿加工而成的杆子,看起来高级一些。第二张图,则是直接拿竹竿,略微处理一下变成的鱼竿,还带着一个竿把。
如果再简单粗暴一点,就是我上面说的,从扫把上抽一根竹子,3分钟就能制成一个简易的鱼竿。
![]()
至于鱼钩,也难不倒咱们。
妈妈纳鞋底的针,经常被我拿来做鱼钩,然后她找不到的时候,我就又会挨一顿骂。
鱼线是从化肥袋子上抽下来的,那个时候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切水性,还有是否挡口,只要能拴上鱼钩就行。
浮漂也很简单,去池塘边找一根鹅毛,剪成一节一节的,然后穿在鱼线上,就是一个“七星漂”。
![]()
除了鹅毛,还有高粱杆,也可以用来做浮漂。
找一段干透了的、紧实的高粱杆,削成两头尖尖的小棍,也是上好的浮漂。缺点是不太耐用,泡久了水会吃重。
如果实在懒省事,弄一块塑料泡沫,拴在鱼线上,照样能用。
这就是当时的钓鱼“老三样”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它们的制作工艺。回老家忘带鱼竿的话,根本难不倒咱。

如果说还有其他小配件,用的最多的就是牙膏皮,用剪刀剪一点卷在钩柄上,就是现在的铅皮了。
反正在农村钓鱼,钓鱼都是这么干的。
垂钓的工具基本上很少花钱,全是自己动手制作。后来村里逐渐出现一些卖货郎,偶尔会花1毛钱买几个鱼钩和尼龙线,这就是最高端的装备了。
![]()
现在我还记得卖货郎的一句顺口溜:“钓鱼钩、钓鱼线,钓住个鲤鱼二斤半……”从卖货郎那里买来鱼钩、鱼线后,就一溜烟跑到水边去了。
如果你是农村长大的,而且喜欢钓鱼,估计对上面几样东西不陌生吧。
只不过,竹子做成的鱼竿,虽然很方便,但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容易“爆竿”,如果钓到个体稍大一点的鱼,直接就拉断了。
![]()
现在我还记得,十来岁的时候在野河用竹竿钓鱼,遇到一个大物,拽了半天还是跑了,当时差点气哭。印象中小时候也能够竹竿钓到的鱼,最大的不过三四斤吧,太大的鱼根本不给你遛鱼的机会,不是断线就是把鱼钩拉直了。
毕竟用绣花针做的鱼钩、简陋的鱼竿,还是不抗造啊,大鱼轻轻一拉就断。那个时候也没有渠道去学习钓鱼技术,基本上就是盲钓,简单地把鱼钩挂上蚯蚓,扔进鱼塘里,然后看浮漂动不动。
等浮漂出现抖动的时候,在心里默数三下才提竿。因为,家里的大人告诉我:前两下是鱼在试探,第三下才是真正咬钩。
![]()
当然,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裕,但并非所有的钓鱼装备都是这么土,还是有一些相对高端的钓具。
尤其是在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轻工业发展,玻璃钢鱼竿开始出现,城里一些工薪阶层的钓鱼爱好者,可能比较早接触了这种“新型”钓竿。
看看下面这位钓鱼男子,手里拿的就是一支玻璃钢杆子。
![]()
图:80-90年代的钓鱼人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市面上能买到工厂做的竹制插接竿了。它看起来好像更高端一些,接口处磨得严丝合缝,比自己砍的野竹子拿起来顺手多了。
不过,这东西在现在看来,都算是“老古董”了吧。但这种竿子应该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最长,当时姜太公钓鱼,我估计就是类似这样的竹制插接杆。
现在的插接杆,估计就是借鉴的这个思路。
![]()
图:竹制插接杆
像上面这种竹制的插接杆,完全是手工打造,如果能保存到现在,绝对有不错的收藏价值了。
当时能用得起这种竿子的人,应该都是日子过得不错的工薪阶层。农村的人根本不会花多余的钱去买这种东西,还是就地取材更实在一些。
除了竿子外,还有一些拇指长的塑料漂,漂身是黄棕色的,尾巴涂着红绿色的漆,插在鱼线上能稳稳地立在水里。当时曾看到有人用它来钓鱼,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后来才知道,这是随台钓传到内地的芦苇浮漂,精度要比鹅毛漂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更“高端”的钓鱼装备,我实在想不起来还有哪些。那个时候,可没有这么多让人看花眼的工具,大家基本上用的都是土法子,虽然看起来“土的掉渣”,但用起来也算顺手。
![]()
回想起来,三十年前,我们一无所有,却又仿佛拥有整个世界。那时虽然钓鱼技术不够专业、装备也谈不上精良,但每次基本上都能满载而归。
泥鳅、黄鳝、刀鳅、鲤鱼拐子、草鱼棒子,各种各样的鱼都能钓到,带回家让妈妈在锅里煎一下,就能开心好多天。
还记得在我家门前那条水沟里,水葫芦下面钓到最多的就是黄鳝,有时候一天能钓三四十条。
还有就是扎手的刀鳅,钓上来基本上都是剁成小块扔给鸡鸭吃了。
![]()
图:上世纪80年代河边的钓鱼人
而且,那个时候钓鱼,只需挖一点蚯蚓就行。
反观现在,换着各种各样的鱼饵,费尽一切心思去喂鱼,生怕怠慢了它们,但钓到鱼的时候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是白条、小瓜子鲫,想要过把钓鱼瘾,只能去“黑坑”体验一下。
我觉得,现在的钓鱼,更像是一种 “人与社会” 的游戏。用着精良的垂钓装备,更多的是为了排解压力、打发时间,要么就是在一个人为设定的规则里,进行竞技和消费。
竹竿、鹅毛、绣花针——这简陋的钓鱼“老三样”,承载的是我们这代钓鱼人,纯粹、简单的快乐。
只不过,那个时代已经回不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