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平静辞世,享寿103岁。这位横跨两个世纪的科学巨擘,在生命的终点画下圆满句点。
2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离去之后,舆论场并未归于沉寂,反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潮。
3
有人翻出旧账,指责他“背离祖国”;也有人将他奉为“现代物理之光”。然而真正理解他一生抉择与思想深度的人,始终寥寥无几。
4
当人们重新审视他生前卷入的三大历史争议时,才恍然发觉:我们曾用狭隘的眼光误解了一位站在人类认知边界的先知……
![]()
5
一、对撞机争议
6
或许很多人已经淡忘,2016年前后,中国科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未来方向的激烈辩论:
7
是否应投入数千亿元人民币,建造一座长达百公里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8
当时,不少高能物理领域的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跻身世界科研前沿的绝佳契机,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掌握国际学术主导权。
![]()
9
就在此刻,杨振宁公开表态:“盛宴已过。”他明确反对这一浩大工程。此言一出,瞬间点燃网络舆论。
10
许多人批评他思想陈旧,甚至称其“拖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后腿”。
11
更有声音援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成功案例——他们凭借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何我们不能复制这条路?
12
可如今回望,才惊觉杨老当年的目光何其深远!
![]()
13
他精准指出了传统对撞机的根本困境:这类装置依赖延长隧道和提升能量来探索新粒子;
14
但自2012年希格斯粒子被确认以来,该路径已陷入长期停滞,后续实验多为验证既有理论,鲜有突破性成果出现。
15
换言之,继续追加投资,不过是用巨额资金去重复已知规律,难以催生革命性发现。
16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曾反复提及美国的历史教训:
17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启动“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预算从最初44亿美元飙升至超过120亿,最终因财政不堪重负而中途叫停,白白耗费数十亿美元与十年光阴。
![]()
18
这一活生生的前车之鉴警示世人:巨型对撞机极易沦为吞噬资源的“黑洞”。千亿级投入一旦落地,势必挤占材料科学、生命医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空间。
19
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如此豪赌无异于舍本逐末。
20
需要强调的是,杨振宁并非否定高能物理本身,而是早在数十年前便提出出路所在:要么探索新型加速机制,要么深入数学结构之美,以理论创新引领技术变革。
21
令人震撼的是,短短七八年间,“正交碰撞理论”逐渐兴起——这种新范式不再依赖超长轨道,而是通过调控粒子束交汇角度提升探测效率,极大降低建设成本。
22
这恰恰印证了杨振宁当年的战略预判。这不是保守,而是比时代快一步洞悉了物理学演进的真实轨迹,这份洞察力堪称惊艳!
![]()
23
二、三大理论丰碑,远超大家想象
24
公众提起杨振宁,第一反应往往是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的辉煌成就。
25
却少有人意识到,这只是他学术生涯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辰,而非全部星空。
26
事实上,他的另外两项理论贡献,早已成为现代物理学大厦的核心支柱。
27
首先是1954年,他与学生罗伯特·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堪称二十世纪最深刻的物理突破之一。
![]()
28
在此之前,规范理论历经爱因斯坦等人多年尝试却始终裹足不前。统一基本相互作用的梦想屡屡受挫。
29
正是杨振宁与米尔斯那篇划时代的论文,重构了整个理论框架,为描述强、弱、电磁三种基本力提供了数学基础。
30
当今所有关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研究,无不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
31
就连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都曾感叹:这篇工作已成为后续一切研究的起点,其地位堪与牛顿力学、相对论并列。其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
32
其次是1967年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尽管名字听起来抽象晦涩,但它的影响早已渗透进现实生活。
33
该方程揭示了量子系统中隐藏的高度对称性,是解析低维量子态行为的关键钥匙。
34
今天我们在研发高温超导材料、构建拓扑量子计算机、设计新型储能器件时,背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35
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纯理论公式,至今仍在驱动新能源、信息科技乃至人工智能的底层革新。
36
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令人肃然起敬!
![]()
37
三、家国情怀
38
杨振宁的前瞻性,不仅体现在物理公式的推导中,更贯穿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39
他始终铭记1950年与挚友邓稼先临别时许下的诺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那个“途”,正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科学之路。
40
晚年的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正式落户清华大学,定居北京。
41
外界一度猜测他是归来安度余生,但他却立即投身教学一线,亲自授课、指导青年学者,致力于为中国科学体系打下坚实根基。
![]()
42
其实,他反对建设大型对撞机的背后,还有一层深意——基于国情的战略考量。
43
他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优先保障教育、医疗、能源等民生领域投入,科研资源配置需讲求实效。
44
这种不盲从潮流、坚持理性决策的态度,在追求“大工程”“大场面”的科研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45
许多人热衷于打造象征性的“国之重器”,以为规模越大越能体现实力;
46
而杨振宁始终清醒地指出:真正的科学飞跃,往往源于思想层面的颠覆,而非设备体积的膨胀。
47
就像“杨-米尔斯理论”,没有动用任何实验器材,仅凭一支笔一张纸,就重塑了整个现代物理的语言体系。
![]()
48
回国后,他倾注心血于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亲手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49
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分享经验,甘愿做托举后辈的阶梯。
50
正是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配合着他超凡的战略眼光,推动中国理论物理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51
现在终于明白,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几项顶尖理论,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着眼长远的科学哲学。
![]()
52
结语
53
杨振宁逝世尚不足一月,那些被重新挖掘出来的思想遗产,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位世纪智者。
54
他不只是物理学界的泰斗,更是兼具战略思维与人文关怀的思想灯塔。
55
他的智慧不会随时间消散,反而会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不断显现价值,持续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