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个现象令人深思:二手房挂牌数量持续攀升,交易量并未萎缩反而稳中有升,但房价却普遍走低,尤其一线城市跌幅更为显著,甚至超过许多二三线城市。
- 这一表面矛盾的市场走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运行机制?普通购房者是该抓住时机入市,还是应继续保持冷静观察?本文将依托真实数据,深入剖析2025年二手房市场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趋势。
![]()
价格破局
- 进入2025年10月,房地产市场交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价格答卷。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全面下滑,100个监测城市无一实现正增长。
- 这并非局部波动,而是覆盖全国范围的系统性回调,清晰揭示了当前二手房市场的主旋律——“降价促成交”。有人或许会质疑:价格集体下探,成交量理应萎缩,为何现实却截然相反?
![]()
- 克尔瑞统计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同比上升9%。更值得关注的是,多个核心城市的二手住房成交量已远超新房,标志着我国主要城市正式迈入以存量房为主导的新阶段。
- 成都便是典型代表。今年前九个月共完成房产交易23.7万套,其中二手房成交高达17.8万套,新房仅占5.9万套,二手交易量达到新房的三倍之多。
![]()
- 然而关键矛盾在于,高成交量并未有效缓解房源积压的压力。根据五八安居客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年10月末,全国百城二手房挂牌总量已达265.36万套,较去年同期增长10.82%。
- 换言之,卖方增加的速度明显快于买方,即便成交活跃,市场上待售房源仍在不断累积。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降价成为业主抢占客户注意力的必然手段,唯有让利才能提升出手概率。
![]()
卖房越来越难
- 如果说价格下行只是外在表现,那么挂牌量激增与成交周期延长,则是二手房市场深层压力的真实写照。从分线城市看,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挂牌增速尤为突出。
- 新一线城市同比上涨13.07%,二线城市增长11.39%,而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分别增长6.85%和7.9%,相对温和。这反映出改善型需求集中的中高等级城市,业主抛售意愿更为强烈。
![]()
- 他们可能希望在市场尚有流动性时完成置换或资金回笼。更能体现市场温度的指标,则是二手房平均挂牌到成交所需时间。
- 截至2025年10月底,百城平均成交周期为94.86天,比去年同期延长5.79%。这意味着一套房子从挂出到售出,平均需等待三个多月以上,销售难度显著上升。
![]()
- 细分来看,一线城市形势最为严峻,平均成交周期达107.29天,同比增长9.43%,不仅周期最长,且增幅最快。新一线城市为91.21天,同比增加6.3%;二线城市为88.11天,微增2.13%;四线城市则为98.85天,上升7.36%。
- 成交周期拉长的背后,是购房群体热情的逐步降温。
![]()
- 五八安居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百城二手房找房热度指数仅为70.25,同比下降6.42%。主动搜索房源的人群持续减少,市场观望氛围日益浓厚。
- 面对持续走低的房价,多数人难以判断底部何时到来。若此时买入,后续价格继续下跌将导致资产缩水,因此更多购房者选择推迟决策,致使整个交易链条愈发迟滞。
![]()
一线成降价重灾区,新房市场也受拖累
- 二手房市场的困境,并未局限于自身领域,反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正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自2025年6月起,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环比跌幅始终高于二三线城市,领跌全国市场。
![]()
- 结合前述成交周期数据不难理解:由于去化速度最慢,业主若想尽快脱手,就必须采取更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即更大程度地降价。
- 这种“以价换量”的竞争愈演愈烈,使一线城市成为当前二手房贬值压力最大的区域。对于有意在此类城市购置二手住房的消费者而言,必须格外审慎。
![]()
- 目前的一线城市二手房正处于加速探底阶段,盲目进场极有可能高位接盘。特别是那些急于置换的家庭,更应克制冲动情绪,不妨多观察几个月,待市场情绪趋稳、价格出现企稳信号后再做决定。
- 此外,二手房流通不畅还直接波及新房市场。如今的新房供应结构中,改善类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而大量改善型购房者的购买能力,依赖于其手中二手房的成功变现。
![]()
- 只有顺利出售旧房,才能筹措足够资金购入新房。但在当前二手房难卖、周期漫长的背景下,不少家庭因旧房无法及时出手,被迫搁置购房计划。
- 这导致改善需求被压制,进而拖累新房销售表现。可以说,楼市已形成“二手房难售→改善需求冻结→新房去化承压”的传导链条,短期内难以打破。
![]()
购房逻辑彻底转变
- 综合各项数据与市场表现,我们可以明确得出2025年二手房市场的核心结论:中国房地产已全面步入存量时代。二手房的交易活跃度与市场影响力,早已超越新房,成为主导楼市走向的关键力量。
- 但存量时代的到来,也伴随着供需格局的根本性重构——挂牌量持续攀升,而有效需求增长乏力,最终形成了“高挂牌、高成交、低价格”的特殊局面。
![]()
- 所谓的高成交量,本质上是大量业主通过主动降价换取的成果,并非市场需求真正回暖。正是这种普遍性的价格让步,支撑起了交易规模的稳定。
- 但随着找房热度下降和成交周期延长,未来“降价也不易成交”的情况或将频繁出现,市场将进入更加艰难的博弈阶段。
![]()
- 对购房者而言,当前环境既是机会也是考验。机遇在于,房价普遍回调带来更大的议价空间,购房者拥有充足时间筛选优质标的;挑战则在于,市场底部尚未明朗,贸然出手仍存贬值风险。
- 我的建议是,刚需群体可把握此轮价格调整窗口,重点关注挂牌时间较长、业主急售意愿明显的房源,优先考虑地段优越、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物业,这类资产具备更强的抗跌属性。
![]()
结语
- 而对于投资型买家来说,则需保持高度谨慎,尤其是一线城市二手房,短期内面临较大贬值压力,暂不具备配置价值。
- 总而言之,2025年的二手房市场已彻底告别过去“闭眼涨”的普涨年代,购房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
- 唯有认清当前真实的供需关系,理性评估价格走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 与其被焦虑情绪裹挟,不如沉下心来分析数据、梳理需求。毕竟买房关乎一生积蓄,多一分清醒,就少一分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