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1日傍晚,巴格达的投票站陆续关闭,伊拉克第六届议会选举的普选阶段正式结束。当天
约2100万合格选民中,不少人冒着初冬的寒意走出家门,为决定国家未来四年走向的329个议会席位投下选票。
这场选举从筹备阶段就充满看点:提前两天的特殊群体投票平稳完成,投票日当天安全部队全员戒备,计票工作在24小时内按时启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投票前伊朗与俄罗斯的高调互动,以及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三大派系的暗箱操作,让外界不禁疑问:左右伊拉克未来的,究竟是选民的意愿,还是大国与邻国的博弈?
投票日全景:安全兜底,苏丹尼剑指连任
![]()
11月11日清晨6点,巴格达绿区附近的投票站刚开门,就有选民排起了长队。现场的安全人员比往年更多,每10米就有一名配备防暴装备的警察值守,周边道路还设置了临时检查站。
这种严密防控并非多余。毕竟伊拉克多年来受安全问题困扰,即便近年局势缓和,选举期间的安全风险仍不容小觑。
总理苏丹尼当天上午投票后明确表示,选举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举行,这番话既是对安全部队工作的肯定,也是为自己的连任造势。
作为2022年上台的总理,苏丹尼此次寻求连任的意图十分明显。他在投票后强调,选举印证了和平移交权力的原则,而且全程有国际观察员在场,就是要展现选举的公正性。
从选举流程来看,此次投票确实做到了流程规范。11月9日,安全部队成员和境内流离失所者已经完成提前投票,这部分群体的投票率达到了65%,高于往年水平。
选举官员此前承诺的“投票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计票”也按时兑现,11月12日清晨,初步计票数据已开始陆续向各政党通报。
不过真正的悬念还没解开。按照规则,初步计票结果需要经过申诉审查后才能公布官方版本,而这之后,更复杂的组阁谈判才会正式开始。
2021年的选举就曾出现过“选完一年才组阁”的情况,这次能否打破僵局,成了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地缘暗战:伊朗俄提前布局,大国目光紧盯组阁
![]()
伊拉克的选举从来都不只是内政,邻国和大国的身影从未缺席。这次选举最明显的信号,出现在投票前几小时的巴格达。
11月11日凌晨,伊朗驻巴格达大使穆罕默德·卡泽姆·萨迪格,与俄罗斯大使埃尔布鲁斯·库特拉舍夫紧急会晤。
两人在会谈中明确表示,此次选举对伊拉克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这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两国对选举结果的“提前定调”。
伊朗的动作不止于此。早在11月10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伊斯梅尔·巴卡伊就公开评价伊拉克选举,称其“政治与选举氛围良好”,还对伊拉克民众的投票热情表示期待。
这番话立刻得到伊拉克外交部副部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巴赫尔·乌卢姆的赞赏,称其“具有建设性”。
更关键的是,巴卡伊特意强调,“无论选举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伊朗与伊拉克的良好关系”。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是在给伊拉克各派系吃定心丸——无论谁上台,伊朗都希望维持现有的合作格局。
伊朗的影响力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伊拉克的邻国,两国在宗教和文化上联系紧密,什叶派在伊拉克政坛的主导地位,也让伊朗有天然的沟通优势。
而俄罗斯则更看重能源和地区稳定,伊拉克作为重要产油国,其政局走向直接影响国际油价和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除了伊朗和俄罗斯,美国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尽管此次选举期间美国没有高调表态,但驻伊美军仍以“打击极端组织”为由驻扎在伊拉克境内。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希望通过扶持亲美派系,维持其在中东的战略存在,这与伊朗的诉求形成了潜在冲突。
国内格局:教派分权定框架,权力再分配是核心
如果说地缘博弈是外部变量,那么伊拉克国内的教派分权体制,就是决定选举走向的“定海神针”。这种体制下,选举更像是一场既定框架内的权力再分配。
![]()
根据多年形成的惯例,伊拉克政府三大最高职位有明确的教派划分: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总理由什叶派担任,议会议长由逊尼派担任。
这种“配额制”的初衷是保障各阶层利益,但也导致选举的核心矛盾,始终围绕三大派系的席位争夺展开。
今年的选举中,这一格局并未被打破。现议会由什叶派政党及联盟主导,任期从2022年1月9日至2026年1月8日,而寻求连任的总理苏丹尼正是什叶派代表。
外界普遍预计,什叶派此次仍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苏丹尼的连任概率不小。
不过派系内部的竞争同样激烈。什叶派内部有苏丹尼领导的“重建与发展联盟”,还有与伊朗联系更紧密的“法塔赫联盟”等势力;
逊尼派则由前议长哈布希领导的“进步党”主导;库尔德族方面,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和爱国联盟长期分庭抗礼。
这种派系林立的现状,让选举后的组阁谈判变得异常关键。根据法律,下任总理由议会最大集团推选产生,而这个“最大集团”往往是选举后各派系临时结盟的结果。
2021年的选举后,就是因为派系谈判僵持不下,导致整整一年没有组建新政府。
此次选举共有7700余名候选人角逐329个席位,候选人数量比上届增加了1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派系对权力的争夺愈发激烈。
初步计票结果显示,苏丹尼的联盟在巴格达、巴比伦等8省得票领先,逊尼派和库尔德政党则在各自传统势力范围占据优势。
民意诉求:选票换发展?稳定与民生成核心期待
![]()
对于普通伊拉克选民来说,教派和地缘都太过遥远,他们最关心的是:投出的这张票,能不能换来更好的生活?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尽管伊拉克是全球重要的产油国,石油收入丰厚,但民生改善并不明显,贪腐问题更是根深蒂固。
这也是此次选举中,“重建”与“发展”成为各政党竞选宣言高频词的原因。
巴格达市民穆罕默德·阿里在投票后告诉记者,他最希望新政府能解决失业率问题。“我的儿子大学毕业两年了还没找到工作,物价一直在涨,工资却没变化。”阿里的想法代表了多数选民的心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秦天分析,伊拉克民众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经济上,希望改善基础设施和就业;政治上,希望选举后能快速组阁,避免长期无政府状态;
安全上,希望在巴以冲突外溢的背景下,维持国内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