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管所的展柜里,一副锈迹斑斑的铁镣静静陈列。这副被列为国家三级文物的刑具,铆钉深深嵌入链环,仿佛仍能窥见八十余年前烧红的铁器穿透骨骼的灼痛。1982年春,当它随一具遗骸重见天日时,一段被黄土掩埋48年的英雄史诗,终于在呜咽的山风中缓缓铺展——遗骸的主人,正是红军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
一、泥地里长出的革命者
1903年的湖南衡东,王光泽降生在一个佃农家庭。7岁时短暂的私塾时光,是他仅有的求学经历,8岁便扛起放牛鞭,11岁背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做木工。23岁那年,大革命的火种燃遍三湘,目睹地主欺压百姓的他,攥紧拳头加入工会,投身反抗压迫的洪流,成为家乡最早的觉醒者之一。
![]()
1930年,井冈山的红旗映红湘赣边界,王光泽带着木工手艺淬炼的韧劲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乡赤卫队长到茶陵独立团团长,他在游击战中快速成长,麾下队伍作战勇猛,成为湘赣红军的尖刀力量。
二、绝命后卫师的铁血征程
1934年8月,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出征,王光泽率五十三团担任先锋。同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黔东木黄会师后,他临危受命组建黔东独立师,以700余名指战员(含200余名伤病员)扛起“掩护主力、游击牵制”的重任,成为红军长征的“铁后卫”。
![]()
近十天的转战中,王光泽带着队伍制造主力活动假象,将黔、川、湘近万敌军引向黔东山区。梵净山护国寺一战,他以梯级防御体系布防,指挥部队在烂泥坳、苏家坡等地击退敌军多次进攻。为筹措给养,他亲率征粮队冒死行动,虽有18名战士牺牲,仍将数万斤粮食运抵师部。当得知主力已安全进入湘西,弹尽粮绝的独立师只剩不足300人,王光泽在大板场下令分散突围:“活下去,找到党组织!”
三、铁钉穿骨的不屈宣言
1934年11月29日,秀山邑梅的晨雾中,化装成卖海椒农民的王光泽被民团发现,枪口对准了这位正在包扎伤口的红军师长。敌人知道他的身份后,许以高官厚禄诱降,却被他怒斥回绝。
![]()
酷刑接踵而至:皮鞭抽得皮肉外翻,烙铁烫焦的皮肤黏住衣衫,王光泽始终闭口如铁。恼羞成怒的敌人搬出“死脚镣”——将7公斤重的铁链套上他的脚踝,再把两根烧红的粗铆钉狠狠敲进踝骨,铁链与骨骼就此焊死。
![]()
12月21日凌晨,敌人将被钉在木椅上的王光泽抬往邬家坡。面对枪口,他奋力挣脱束缚,高呼“共产党万岁”,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时,年仅3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片红土地上。民团草草将他埋在泡桐树下,以为能掩盖这段暴行,却不知躲在远处的村民杨先富已将这一幕铭记于心。
四、四十八年的等待与重逢
1982年4月,酉阳文管所工作人员根据杨先富的回忆线索,在邬家坡展开发掘。当泥土被逐层拨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遗骸脚腕缠着拇指粗的铁链,铆钉锈迹已深深渗入骨缝,骨骼因长期受力严重变形。专家结合黔东独立师战报、地方史料及当事人证言,最终确认这就是失踪48年的王光泽师长。
![]()
消息传到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段苏权立刻启程。这位当年的独立师政委在文物局见到那副铁链时,扑通跪地,抚着锈迹斑斑的刑具泪如雨下:“光泽,我来晚了!”48年前分散突围时的嘱托,竟成永别。
![]()
1983年11月,王光泽的遗骸迁入龙潭镇烈士陵园。段苏权题写的“永垂不朽”刻在墓碑上,那副带着铆钉的脚镣则继续在文管所无声作证。泡桐树早已枝繁叶茂,正如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