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麦子有魂。
土地有魂。
抓住土,就抓住魂。
抓住麦子,土地就有了抓挠儿,咱就端住了饭碗。
巧妇愿为有米之炊。有了小麦,母亲们会做出面花,将生活过成花儿一样……
张卫军,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他是旱碱麦麦种的育种人,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让盐碱地麦海成真。
一
二十世纪50年代,渤海滩上,中捷友谊农场建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奔赴这里,十万人在滩涂上拉开阵势“斗盐排碱”,打一场战天斗地的“夺粮”战。
队伍中就有张卫军的父亲。
滩涂边上远远近近散着十几个村,那时候,张卫军的母亲是六里灶村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听见自己的父亲兴奋地说:“国家要在咱这儿建农场了。”
十几万大军来“垦荒”。
张卫军的父亲从学校毕业后来到这儿,遇到了张卫军的母亲。
父辈们在渤海之滨的滩涂上“战盐斗碱”,他们住地窝子住窝棚,到张卫军出生的时候,父辈们已在这块土地上成功收获麦子。他的身上、血脉里,有了麦子香。
渤海湾的风拍打着屋门,母亲掩了掩张卫军的被角,告诉他的父亲,过年的时候她要做一种面食,是面花。
父亲是外地人,他不懂。面花就和北方的窗花一样,是生活的点缀。
面花做好,父亲尝了一口,连说好吃。母亲说,就是麦子太少。麦子多了,就可以做好多好多的面花。可劲做,孩子们可劲吃!母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幸福图。
而这个时候的麦子是什么产量呢?平均亩产27斤。
父亲抱起了张卫军,告诉他:娃,以后靠你了。
大洼,盐碱地,红荆条、黄蓿菜、马兰墩、花儿柴。渤海是泥海,海风里有海水和泥土的味。
父亲给了他一粒种子,小麦嵌进他的生命。
二
沧州东临渤海、地势低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地易旱易涝,春秋易返盐,是农作物“不毛之地”。过去,大洼一片一片是荒地,地下是咸水,不能浇地,越浇土地越盐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年景不好的时候,种子都收不回。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一亩旱碱麦地产一百来公斤麦子,就喊了大天!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谣带你认识盐碱地。盐碱化是土地“顽疾”,像不好根治的牛皮癣。为提高小麦产量,1963年,中捷友谊农场成立农业试验站,在中科院遗传所支持下,引入几个小麦品种。可“外地”种子在盐碱地上“水土不服”:死苗率高、返青率低,遗传性状不稳。严酷的现实让农场人意识到,要想种出好麦,得自己研发种子。1975年,中捷友谊农场成立农科所,开始自主研发优质旱碱麦品种。
张卫军从农校毕业后,来到中捷友谊农场从事旱碱地小麦育种。那时,条件简陋。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中午吃母亲给带的饭。累了,大地为床,寻个树凉休息。农科所只有几间平房,种与收全是人工,种地拉耠,撒籽儿,大家都抢着干。跟着老师学技术,从最基础学起,先当徒弟,后做师傅。
老师告诉张卫军:育种没有捷径,天天上地查看,坐在办公室育不出好种子。
刚进农科所,张卫军的生活和工作全是围绕旱碱麦。老一代引进外地小麦种,结合本地培育出新麦种。五黄六月,张卫军和同事们在麦地里收麦。一株株拔,编号,数麦粒,筛选,细致而认真。选出最优那株,从中培育出麦种。
麦种研发,让张卫军“比农民还像农民”。麦子出穗时节,生长速度快,一天一个样。他基本是“泡”在地里观察、摸索、记录。一本本记录本,一项项数据,成为日后做科研的基础。
在农科所,张卫军主要搞杂交育种。杂交育种与传统育种不同,需要人为将小麦母本、父本材料进行杂交,以一个中间材料为母本,选二三十个材料作父本,做出二三十对杂交组合。通过筛选,育成新麦种。一个新品种要经过至少10年试验才能成功。如果耐不住寂寞,做不成育种人,就干不好育种事业。1982年,农科所科研人员用17年培育成功“冀麦32”,此麦种一出,旱碱麦亩均产量提升到150公斤。从平均亩产27斤到亩产150公斤,该是多大的进步。
2015年,张卫军和同事继“冀麦32”之后推出“捷麦19”。它的抗旱、抗病、耐盐碱、抗倒伏等更优,平均亩产量达250公斤。2021年,又育成“捷麦20”,亩产再度提高。
三
过去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因为有了这些农研人,盐碱地上的麦种难题解决了。一顶麦秸编的草帽陪伴张卫军多年。而他也是一粒麦粒,扎根在黄骅旱碱地的麦粒。
收麦种和收普通麦子有区别,不能用机械收割,先用手单掐四千到五千个单穗,单独收,单独放,单独脱粒,然后再集体收割。农科所人少,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张卫军也不休息,一到地里,什么都忘了。做杂交,考验的是耐心,是毅力。张卫军坚持留下来,不为别的,就为证明一份初心和坚守,为盐碱地的母亲们能用旱碱地种出的麦子,做出属于这块土地的面花。
春节,家家团聚,张卫军一个人跑到农科所的试验田看麦子变化。且越是恶劣天气,他越去地里。出穗时,小麦生长快,一天一个样,张卫军天天至少去麦田三次,观察记录。惹得爱人埋怨他对麦子比对家里人亲。父母、爱人支持,孩子他们带,等张卫军回到家,已经做好了饭。他忙,回不去,爱人会把饭送到地里。冬天,渤海湾的风大。不管多大的风,他也要常往地里看看麦子们,记录数据。
杂交育种要的是实践和数据。这些年,张卫军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在麦田里用一项项数据筛选出良种。
从“冀麦32”大田中的500个变异株单穗,经单粒点播、单株调查、考种和数据分析,经8年反复试验,筛选出优良株系出圃,再经3年品系比较、生产试验,选育出优异株系,育成“捷麦19”。它的株高降低10—15厘米,亩均产量达250公斤,抗旱性、抗病性、耐盐碱、抗倒伏更优,年推广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1998年,“捷麦20”选育开始,2018年育成,2021年通过省审定。“捷麦20”在新疆和硕县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近3000亩,比当地推广种植品种增产8%左右。
四
“五一”小长假,张卫军让团队其他人歇了,年轻人搞对象、有孩子,该让他们出去转转走走。过节,张卫军来坚守。麦子正扬花,要紧着做杂交,错过了,便失去机会。
张卫军是农二代,父亲一辈改造盐碱地,向盐碱地要粮。为把盐碱地变为大粮仓,他们奉献了青春和激情。现在,他接过接力棒。农科所也在一代代传承为国家培育旱碱地麦种的使命,一代代的农场人志在必得。
盐碱地缺水。他们培育的正是不浇水的耐旱麦种。旱碱麦“一水不浇”就能长成“大姑娘”,从出苗到亭亭玉立,从“捷麦19”到“捷麦20”,旱碱麦在沧州大地上成功育出。麦穗像铁狮子,沉甸甸,有重量,入口劲道。
旱碱麦麦种走出试验田,走进了盐碱地上的大田,农户们络绎不绝来买旱碱麦麦种。多的上千亩,少的几百亩。环渤海低平原上,旱碱麦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盐碱地。
农科所忙的时候会请附近村里人来做活儿。村子里会做面花的女人们在麦地里打工,跟着学会了为麦子做杂交,种与收都在全过程参与,成了“业余育种人”。
麦收后,她们最幸福的事情是用旱碱麦面粉做面花。
童年,张卫军在母亲带他回六里灶时见过许多面花,孩子们拿着各种图案的面花,欣喜、兴奋。过年,谁家面花多,谁家生活就好,过得有尊严,在人前抬得起头。
面花好吃,过去发愁没有小麦。姥爷曾说:咱这大洼,渤海湾,啥时候才能有吃不够的面花呢!母亲说:真想给孩子们做更多花样儿的面花。
啊,面花!
生活之花,粮食之花,幸福之花!
“往昔沧海难为麦”,如今的“沧海”却是良田、粮仓。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可利用约5亿亩。黄骅耕地面积141.34万亩,盐碱耕地117万亩。旱碱麦育种把盐碱地变粮仓。
几十年来,张卫军把培育优良旱碱麦麦种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捷麦19”和“捷麦20”,累计推广达800多万亩,它们走出黄骅,走向唐山、滨州、天津滨海新区、新疆等地。
黄骅百亩、千亩的种麦大户,他们种下的是“捷麦19”“捷麦20”。农民有了好麦种,打下粮食,脸上的笑像面花一样灿烂,见了张卫军,总是热巴巴拉住他的手,像亲人一样。
喜讯一个接一个,“面花”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旱碱麦走出“深闺”,一些乡村致富带头人瞅准面花,靠面花致富。黄骅现有各类面花生产企业、商户100余家,年产值2000余万元。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走入京津,走向全国。
五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张卫军把这话记到笔记本上,记在心里。
三十多年,在茫茫的盐碱地育种,铁杵成针,张卫军在旱碱麦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成绩优异,先后获河北省先进工作者、沧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他说,这些荣誉不属于他一个人,属于他们的团队。
张卫军给旱碱麦总结了几个“高”:钾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小麦粉出粉率高,面筋含量高。我问张卫军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多培育几个麦种,让全国的旱碱地都能种上高产旱碱麦,让盐碱地变成国家大粮仓。
来源:沧州日报
编辑:任梓绮
编审:于国树 崔秩恺
审核:孟 辉
邮箱:zjrongmeiti@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