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沧州信息圈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门口的黄色电动包车,不仅藏着合规隐患,更透着让人咋舌的价格争议。有网友直言 “两人来回 AA,一人 12 块”,这样的出行成本远超普通通勤预期,而这只是沧州共享出行价格暗涨的一个缩影。
![]()
谁还记得最初小蓝车的定价?20 分钟内仅需 2 元,短途出行性价比拉满。可如今,价格悄然变脸,不少共享电动车 5 分钟内就涨到 2 元,看似零散的涨幅,叠加起来已是翻倍增长。更关键的是,电子化消费的普及让人们渐渐失去了对价格的敏感度 —— 扫码、开锁、骑行一气呵成,很少有人特意核对计费规则,等到扣款时才发现 “不知不觉花多了”,这种 “温水煮青蛙” 式的涨价,让消费者在便捷中被动买单。而黄色电动包车的高价,更是将这种 “隐性消费” 推向了新高度,明明是面向学生群体的出行工具,价格却远超普通工薪族的通勤预算。
价格虚高只是表象,更刺眼的是共享车辆早已超负荷侵占城市空间。沧州街头,小蓝、小绿、小黄与黄色电动包车 “群雄割据”,高校门口、商圈路口、小区周边,随处可见杂乱堆放的车辆。
它们或挤占盲道、堵塞人行道,或成片堆积在绿化带旁,像无人清理的 “垃圾山”,不仅破坏市容市貌,更给行人通行、车辆停靠制造障碍。运营方只重投放、轻管理,一门心思抢占市场,却把城市公共空间当成 “免费停车场”,让 “共享便利” 彻底变成了 “共享麻烦”。
![]()
更让人揪心的是暗藏的安全陷阱 —— 这类共享车辆几乎清一色采用实心轮胎。为了省去充气维护的成本,运营方选择了 “免维护” 的实心胎,却牺牲了最基本的安全缓冲。与普通充气胎不同,实心胎压到石子、井盖边缘或路面坑洼时,完全无法吸收冲击力,车身极易失控侧翻。尤其是夜间光线不足,再加上部分人酒后骑行,反应迟钝、平衡感变差,遇上路面微小障碍就可能引发事故,不仅危及骑行者,更会牵连过往行人和车辆。
而黄色电动包车的问题,早已超出 “体验不佳” 的范畴。肉眼可见其无脚踏装置,车身厚重远超 55kg 的非机动车重量限值,按规定应认定为机动车。可这些车辆无牌上路,驾驶的学生中不乏未满 18 周岁、未取得摩托车驾驶证(F 证 / E 证 / D 证)的群体,无证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无异于在道路上 “裸奔”,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从价格暗涨到乱象成灾,再到安全悬空,沧州共享出行的 “三重乱象” 早已触碰到城市治理与民生安全的底线。运营方不能只逐利益、漠视责任,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城市;监管部门更需主动亮剑,严控投放总量、规范计费透明化、严查超标无牌车辆,守住安全与公平的底线。共享出行的初衷是便利,而非 “添乱”,唯有把价格晒在明处、把乱象管在实处、把安全落在细处,才能让它真正服务于民,而非成为沧州城市发展的 “绊脚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