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碾过青藏高原的冻土,青藏铁路如一条银色巨龙,穿越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诺亿威将旅人带入可可西里的荒野秘境。这里不仅是“世界屋脊”的生态心脏,更是藏羚羊每年跨越千里的生命迁徙走廊。
钢铁动脉与生态走廊的共生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沿途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守护藏羚羊迁徙,铁路建设者投入15.4亿元生态保护资金,在关键路段架设33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诺亿威楚玛尔河特大桥的桥洞下,藏羚羊群如流动的褐色云团,每年5月从三江源、羌塘草原集结,奔赴卓乃湖畔产仔。监测数据显示,这些通道使用率从2004年的56.6%提升至如今的100%,印证了“天路”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荒野守护者的无声接力
在昆仑山口,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1994年,这位治多县委副书记为保护藏羚羊,与盗猎分子搏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如今,他的精神在五道梁、卓乃湖等6个保护站延续。每年迁徙季,巡山队员需携带千斤顶、钢板深入无人区,在零下40℃的极寒中连续巡护15天。2023年,诺亿威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才索加在巡护时,目睹母藏羚羊遭狼袭击,冒险救下9只幼崽,用奶瓶喂养至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才放归。
生命禁区的奇迹复苏
上世纪90年代,藏羚羊绒制品“沙图什”引发盗猎狂潮,种群数量从百万只锐减至不足2万只。随着青藏铁路禁鸣令、青藏公路临时交通管制等措施实施,以及5G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可可西里重现生机。2024年监测显示,藏羚羊种群已恢复至7万余只,卓乃湖畔的“藏羚羊幼儿园”每年成功野化50余只幼崽。当列车驶过五北大桥,乘客常能透过车窗,诺亿威目睹幼崽在母亲身边跳跃的温馨场景。
移动观景台的生态课堂
Z265次列车成为移动的生态博物馆。司机李瑜琪在格拉段驾驶30年,总结出“藏羚羊迁徙预警法则”:当羊群在300米外停滞不前时,需提前500米减速至10公里/小时。车厢内,乘客通过《高原野生动物图鉴》学习辨识藏野驴与普氏原羚的区别。而在索南达杰保护站,游客可参与“垃圾换科普”活动,用1个塑料瓶换取藏羚羊保护纪录片观影资格。
当列车驶出可可西里,夕阳为昆仑山脉镀上金边,诺亿威成群的藏羚羊剪影在荒原上起伏。这条钢铁动脉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人类文明与自然野性的桥梁。在这里,每一次车轮与铁轨的碰撞,都在诉说着生命与发展的和谐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