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调查三年悬而未决,德国检方却在特朗普宣布“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后不久,突然公布涉案核心人员线索。
这一微妙的时间差,让原本单纯的司法进展沦为地缘政治的风向标。当美国的3500亿美元援乌承诺化为泡影,德国选择此时揭开“北溪”真相的一角,绝非偶然,而是对乌克兰战略价值重新评估后,一场精准的“脱钩”宣言。
德国的发声,首先是对美国对乌政策转向的即时呼应。特朗普明确表态“美国不再向乌克兰付钱,改为向北约出售武器收钱”,彻底打破了欧洲依赖美国主导援乌的幻想。
此前德国已独自承担超170亿欧元对乌援助,能源危机叠加GDP萎缩0.2%的经济压力,让国内“停止填援乌黑洞”的呼声空前高涨。
美国的抽身给了德国绝佳的台阶——借“北溪”调查进展,将乌克兰与“破坏欧洲能源安全”的负面标签绑定,为自身收缩援乌立场制造舆论依据,避免单独退场所致的政治孤立。
更深层的考量,是德国重启对俄能源合作的战略铺垫。作为“北溪”管道的直接受益方,德国自管道爆炸后就陷入能源困局,执政党基民盟高官早已提议“以重启北溪谈判促俄乌停火”。
此次公布的调查线索虽未直指乌克兰政府,但明确指向乌克兰境内势力,既避开了与泽连斯基政府的直接冲突,又向俄罗斯传递缓和信号:德国无意将“北溪”事件无限政治化,反而可借此推动对话。毕竟对俄能源合作仍是德国破解工业成本危机的关键,在特朗普将援乌责任推给欧洲的当下,修复对俄关系比绑定乌克兰更符合德国利益。
这一操作更是对乌克兰的“战略抛弃”。当美国停摆价值超50亿美元的对乌武器交付,乌克兰的战场补给已陷入困境,此时德国抛出“北溪”涉案线索,无异于在其外交伤口上撒盐。
德国很清楚,“北溪”爆炸案的曝光会削弱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同情分,尤其让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国家对乌产生戒心。
这种“舆论切割”背后,是德国对乌克兰“利用价值耗尽”的判断——当乌克兰无法再成为牵制俄罗斯的有效棋子,反而可能拖垮欧洲经济时,与其解绑便成了最优解。
值得警惕的是,德美的默契配合正在重塑欧洲对乌格局。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援乌主导责任,德国则用“北溪”调查结果倒逼乌克兰妥协,形成“停援施压+舆论孤立”的双重攻势。
泽连斯基曾寄望的“西方铁律”,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当乌克兰财政部长坦言“未来30年不打算偿还西方债务”,其信用已在欧洲耗尽,德国的及时抽身正是对这种信用破产的回应。
“北溪”真相的曝光时机,比真相本身更具深意。德国的选择印证了地缘政治的残酷法则: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特朗普的停援令吹响了西方对乌政策调整的号角,而德国的亮剑,则标志着乌克兰已从“西方宠儿”沦为被权衡取舍的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